【来源:邯郸日报】
开栏语:
太极拳,中华武术之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智慧。现推出“名家论太极”栏目,邀请太极拳领域的名家郭毅刚老师,分享他的拳理心得与实践经验,为读者揭开太极的神秘面纱。
郭毅刚老师,是邯郸太极学院客座教授、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行医五十年的老中医、练拳六十年的老拳师,还是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技术总监。他将从太极与健康、文化传承等角度,为我们带来精彩解读。让我们领略太极之美,传承太极之魂。

论太极拳起势
郭毅刚
太极拳从起势开始。每一拳种皆有起势,但太极拳起势有其特殊作用,现详细阐述如下:
起势应面南而立,根据地形可做特定调整。放松身心,调匀呼吸。呼吸有四字诀:细、长、匀、静。此时没有任何意念,这叫无极。无极是混沌、没有任何动意。真正的无,实际还是有,因为你想达到无的境界本身即是有的表现,只是此时给即将出现的太极做一些应有的准备,称无极桩。
太极者,无极而生。起势之始,应放松入静。太极之升成从无极桩随着呼吸的节奏要有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意,随着清气上升,天空逐渐清朗,浊气下降渐成大地,再继续用意则成我头顶蓝天、脚踏实地之感觉。上为天、下为地、中是我。此时叫天地人三才桩。此桩有顶天立地之感,天地之间唯我是主人,这是练拳自信之开始,也是责任心的开始,这也是起势之准备。
起势动作要点: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意收丹田,随着呼吸全身安静;开步,两腿分开,步与肩宽相等,两臂双腿随命门传出,循督脉气行三阳经达四肢末梢,同时抬双臂,曲两腿,过手指、足趾端从三阴经、足三阴经归任脉,下行入丹田;下肢向上过三阴经归任脉入丹田进太极,太极温暖成气,经命门再出督脉输布全身阳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精气从太极上通冲脉入元神指挥整身之行动,安静全身之入静,成荫之形,化阳之气皆由冲脉——元神系统完成,一源三歧,这源便是太极也。全身君臣既立,百脉得顺,经络和顺,五脏各安其能,六腑各司其职,人体行有法度静守规律,内固精神,外敌不侵,可谓太极也。这是养生桩。
技击桩的练习:起势要意如站在大海之中,双脚站在海底,涌泉向下透劲,头顶百会向上虚顶蓝天,中间身体节节拔开,每个关节都要轻轻拔长打开,每根骨骼也要有沉重之意,明确三节(梢、中、根),臂三节、身三节、腿三节成九节。
意念练习: 意念用劳宫穴感受将太阳从水中“粘”起,这是练意的过程。想象太阳很沉,需要用内劲将其稳稳地“粘”住,不能让它掉落或丢失,这需要全神贯注。此时,意念沿着督脉引导内劲,当内劲运行到与眼睛水平高的位置时,开始感受太阳的能量沿着任脉向下、向内运行,最终收入丹田。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控制住这股能量,防止它逃脱,确保它完全收入丹田,为我所用。通过人体太极温煦转化为真气进一步输布到全身,达到四肢,滋养五脏六腑……这种真气是练成太极拳的物质基础,真气的运行正是这种功法的核心。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打人似百炼钢无坚不摧。这行气很重要,五脏之内气,六腑之外气运应在身体经脉与动作中体现出来,所有阴经皆由五脏出发贯于四肢,所有阳经皆由六腑发出与四肢相通。阴主静,练五脏之功多以静为主,阴成形,这种功法使身体硕壮,肌肉结实,内气充足。阳主动,六腑之劲出于六腑达于四末,可使身体轻捷灵动而速度很快,反应灵敏。阳化气,这些快速、迅猛之劲可使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皆由阳经完成。
起势内涵丰富,是太极拳成败之枢机,是身体健康之始,练拳者不可不知也。
起势要求:外三合与内三合。
外三合之“肩与胯合”,这是周身一家之基础,肘与膝合是虚实变化之枢机,手与脚合是出神入化之保证。
内三合脏气与腑功结合是健身之保障,气与意合是抗病治病之途径,气与劲合是技击、搏击之功夫表现。
以上均须符合“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来完成。
全身所有的阴经从外入内,所有的阳经由内向外发出,三条纵向经脉任、督、冲贯穿上下全身络脉联经、气、血、阴维脉、阳维脉、阴桥脉、阳桥脉共同维护,阴阳平衡这些皆是起势的内容,要慢慢地起,慢慢地入静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妙用。意通百脉有可为,用力是做不到的。古人练拳“用意不用力”这一练拳要诀,是经过无数代人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总结才得以形成。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承,这些宝贵的练法难以延续并取得成功的。感谢前人的智慧与付出,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太极拳虽有众多流派,起势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蕴含着用意的必要性、基础循经方法以及对人体生理的积极影响。
歌曰:太极起势意为先,内外三合步比肩。松沉意气顺为主,空灵凌空身法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