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黔东南州水务局_水事要闻】
春日的贵州高原,群山叠翠,碧水蜿蜒。
在锦屏县新化乡映寨村,村支书吴君福蹲在闸阀前轻轻一拧,水就顺着新修的引水渠哗啦啦地进了农田,他黝黑的脸上漾出笑意:“以前要全家上阵提水灌溉,现在打开闸门就能浇透地。”
千里沃野间,春灌交响曲正在奏响,全省各地通过修建水渠、智慧灌溉、蓄水保水等多元举措,为广袤田野注入春的活力,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渠网贯通构建“田间血管”
在乌蒙山与大娄山脉交会深处,清泉正沿着新生的“田间血管”奔涌。
“这水来得金贵啊!”金沙县犀牛村村民李功文蹲在田埂上,望着汩汩清流顺着水泥砌就的沟渠漫入田地。这条投资30万元、历时两个月重获新生的千米水渠,不仅解开了犀牛村三个村组826人的心结,更让800余亩撂荒地重现青翠。
曾经因渗漏瘫痪的“病渠”,如今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400公里外的镇远县猛溪村,菜畦正绽放新绿。“往年农忙时候全家老少要轮班守水。”村民吴政兰拧开崭新的分水阀,清流瞬时涌向自家菜园。这个山高坡陡的村落,将泥泞的“肠梗阻”升级为混凝土灌溉水渠,终结了世代灌溉困局。
在思南县,6大灌区编织的“水网”正在升级农业版图。通过管网延伸、科学布局和系统治理,14.95万亩耕地告别“望天水”命运。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与主干渠系形成互补,即使在旱季也能保证水流不断。

全省水利建设战场捷报频传:去年贵州超额完成新建或改造1.2万公里供水管网的目标,新开工128个水网连通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48万亩。
纵横阡陌间,汩汩清流正唤醒沉睡的土地。
智慧灌溉浇出“节水良方”
走进沿河自治县黑水镇土家黔园精品果园基地,千亩新绿在春风中舒展。
贵州黎氏洪硕农业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黎洪涛点开手机APP,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实时更新。“过去凭经验浇水,现在系统自动预警。”指尖轻点,滴灌管网即刻启动,水肥如细密春雨精准浸润果树根系。
这样的智能场景正在贵州大地加速铺展。贵阳市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一人通过手机即可远程调控万亩菜园水肥;龙里县湾滩河镇蔬菜基地里,水肥一体化设备让灌溉效率大幅提升;水城区猕猴桃园的智慧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施灌全流程自动化。

节水攻坚同步推进。惠水县对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清淤扩挖沟渠水系,将传统灌区升级为“节水、生态、精管、智慧、幸福”的现代化样板,让节水红利切实惠及群众。
当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贵州的田野装上“智慧大脑”,每一滴水都实现精准利用。从果园到菜园,从山地到灌区,科技赋能的“会呼吸”农田,正书写新的丰收传奇。
蓄水保水积蓄“丰收底气”
“终于不用再为灌溉用水发愁了。”在册亨县八渡镇乃言村,村民王小乜看着从水库里奔涌而来的水,心里乐开了花。
去年底,总库容402.9万立方米的新花水库竣工验收,彻底解决八渡镇者弄村、赶乃村、乃言村等5个村11578亩水田和旱地季节性缺水难题。
全省各地抢抓冬春修水利黄金期,展开“蓄水保卫战”。关岭自治县戈林水库建设如火如荼,挖掘机轰鸣作响;瓮安县4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重新焕发活力;毕节市夹岩水库154米高的主坝巍峨耸立,将乌江支流水源引入干渴的黔西北。

蓄水重要,护水同样关键。在播州区八一水库,54岁的管理员刘道刚每日穿梭于堤坝之间。“我守的不仅是一方水库,更是几百户村民的‘米袋子’。”这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经清淤治理后,以11.8万立方米的蓄水量,滋养着周边4个村寨近600户人家。
据统计,全省目前灌溉水库蓄水可用于灌溉水量超40亿立方米,外加河流、地下水等,蓄水量足够满足春灌需求。从万顷碧波到方寸雨凼,这场关乎丰收的“水之战”,处处涌动着春的生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