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村超”回来了!
仅仅一个月,从洪水肆虐、淤泥堆积到绿茵重现,这片土地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是榕江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鏖战,是八方伸来的温暖援手,更是对“中国式团结”最滚烫的诠释。
哨声再响,奔跑的身影释放着不屈的贵州“超”力量,也诉说着最深沉的感恩。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与淤泥赛跑 村超球场如何在一个月内开赛?
2025年6月下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洪水倒灌城区,主城区三分之二沦陷于浑浊的水流之中。承载着无数欢笑与激情的“村超”球场,被洪水淹到了观众席的顶部,水深大约有三四米。
“走进被洪水肆虐的‘村超’球场,那场景让人心痛。”负责球场复建工作的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唐龙回忆,“最深的地方淤泥一米多,平均五六十厘米,整个球场算下来有近1万立方米的淤泥。看台、跑道、音响大屏、直播设备,还有周边商铺路面,全都遭了殃。”他打了个揪心的比喻:“就像自己两三岁的孩子,突然生了一场大病。”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洪水退去,那个曾响彻加油声的球场,留下的不是生机,是厚厚的淤泥。洪水来袭的消息传到几十公里外的高硐村,这个未直接受灾的村庄迅速行动起来。高硐村足球队和村里的青壮年扛起铁铲,妇女们也挽起袖子加入队伍,满载着村民的赤诚开赴受灾区域。最令人动容的是村长杨三忠,他身体年内已动过几次手术,却始终站在最前线,在烈日炙烤、泥浆飞溅的球场上挥汗如雨,指挥清淤。
唐龙回忆道:“许多自家也受灾的村民第一时间看的不是家,而是球场。”他清晰地记得村民的话:“自己家被淹了,晚点收拾没关系,但‘村超’球场被淹了,我们得先抢救!”
复建之初,村民的自发清淤令人感动,但现实困难重重。“人一旦踩下去,脚很难拔上来,人力太渺小了!”唐龙坦言。于是第二天,大型设备——推土机、挖掘机、装载车火速进场。7月1日清淤通电后,7月2日,一场“复建攻坚战”立即打响。近500人的专业施工队伍目标很明确:按原设计图“1:1重建”。“核心是既要快,更要好,还要安全!‘村超’这块金字招牌,承载着太多人的热爱和期待。”唐龙告诉记者。
“村超”球场复建耗资巨大,初步估算已花费上千万。江苏威腾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捐赠的专业草皮,解决了燃眉之急。“如果不是他们捐赠,我们自己换草皮要花150万元左右!”唐龙对此感慨万千:“大灾大难面前,非常感谢有这么多关心我们的同胞、企业,患难见真情,榕江人民会记住这份情,也会尽力回馈。”

来源:榕江发布
在临时新闻中心,榕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王永杰和同事们捕捉着希望之光。当江苏企业援助的草皮运抵球场,记者镜头对准了跪在地上铺草的老人吴光祖:“我家铺面淹了,但球场是大家的脸面!”这些画面被制成短视频,配着侗族大歌传遍全网。
从绝望的淤泥到重生的绿茵,榕江人用汗水与合力,跑赢了时间,夺回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全县总动员 榕江如何啃下复建“硬骨头”?
“村超”球场的重生是希望的灯塔,而整个榕江县城的复苏,则是一场涉及千家万户、千头万绪的艰巨战役。其中,地下管网的清淤疏通,堪称最难啃的“硬骨头”。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这场洪水给榕江县城的地下“血管”——排水、污水管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地下管道的全面清淤与地上恢复重建的协同工作,是灾后重建最难攻克的部分之一。”榕江县水务局副局长吴振宇点出关键难点。他说:“所有被淹区域地下管网淤堵严重,排水系统几乎全部瘫痪,短期内疏通难度巨大。”
洪水带来的漂浮物堵塞管道,灾后街道清洗的大量淤泥也冲入管网,大的木棍甚至把整个管道全部堵死。更棘手的是,许多井盖被冲开,本不应该有异物的检查井如今被灌满淤泥。吴振宇说:“一开始都是靠人工一点一点的把它抠出来,然后才能用高压水枪冲击”。
“紧急调配了60多辆大中小不同型号的高压吸泵车、10套管道检测机器人、150余人的抢修队伍。”吴振宇介绍,从7月3日开始,每天两班倒,日夜不停疏通全城管网。
记者在现场看到,刚清淤结束的刘磊爬出管道,浑身沾满污泥。他是榕江县老城区地下管道施工组组长。刘磊说:“干清淤工作15年以来,榕江这次地下管网的情况最复杂、清理难度最大、淤泥量最多。我的同事脚被钉子扎破,我的脚长了许多水泡。”
谈到抢修队员,吴振宇充满敬佩:“我们的地下管网埋得深,环境又脏又臭,下井风险很大。”但大家展现了惊人毅力,在38度左右的高温酷暑下连续高强度作业。吴振宇深刻地记得:“有时看到他们从井里出来,满脸都沾满了泥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们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为榕江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场艰苦的地下清淤战,目前进展如何?经榕江县水务局全面排查,需紧急疏通的管网总长度从最初主干道的110公里,增加至包含小区、机关单位内部管网在内的近200公里。“目前的进度将近一半,预计八月中旬能全面完成疏通任务!” 吴振宇表示。
榕江的灾后重建,昼夜不停攻坚。榕江县副县长康其军介绍:“全县优化了原有的29个网格责任机制,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群众紧密协作,打响了一场热火朝天的“三清”攻坚战——清垃圾、清障碍物、清小区淤泥,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把家园一点点拼回来。”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电力部门冲在前线抢修线路,短时间内全县75750户灯火通明,水务部门疏通地下管网,住建部门清理了55个地下空间,还忙着制定灾后住房维修和重建的专项政策,市场监管团队争分夺秒修复了95%的受灾电梯;各部门齐心协力确保学校9月开学、医院诊疗重启、商户逐步开门营业。
“我们对承租国有房屋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直接给予6个月的免租!”康其军说,为尽快激活市场“元气”,榕江还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和快速放贷服务,并由政府进行部分贴息,解决商户的“燃眉之急”。
榕江县农特产总汇损失金额达十六万元左右。洪水刚退,经营者杨通文就开始清理门店,很快就重新开门。虽然恢复营业,但元气大伤。杨通文坦言:“对比之前的销售额,下降70%左右,经营受到冲击。”
减免6个月国有房屋租金,对每月交租9000元的杨通文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他算得明白:“算下来足足省了54000元!这笔省下来的钱太有用了,我能拿这笔钱进货。这不仅是钱,更是信心。”
灾后重建工作并非只是当地政府的事,榕江人民也积极参与其中。未被水淹的大利侗寨村民,连夜砍竹编扎扫帚,一车车送往县城清淤一线;忠诚镇忠诚村村民则自发架起“抗洪大食堂”,大爷在街口高喊:“带上自家菜刀,做饭去!”
“水一退,我们就开始自救了,” 扒王村足球队领队王健行说,他先在自己小区清淤四五天,“后来地下停车场水抽干了,淤泥要靠人铲上车运走。我们业主、还有救援人员一起干,进度比想象中快。” 随着榕江逐渐恢复,他说:“有些商铺开门了,我看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检查安全状况,抢修人员在路灯下忙活。这些景象看在眼里,心里真的很踏实。”
绿茵场上的感恩 心手相连的贵州“超”力量
支撑榕江快速站起来的,是深植于血脉的足球基因,是灾难中迸发出的“中国式团结”,更是心手相连的贵州“超”力量。7月26日“村超”的重启,则成为这场感恩与团结最盛大的回响。
中断的“村超”重启,高硐村足球队首当其冲。这支由本村子弟组成的球队,队员们平日散布在各地,相聚不易。“训练?太难了!”高硐村足球队领队卢思尧说,这支业余球队的常态是“各自工作,各自踢球”。赛前三四天,一通通电话打向四面八方,队员们开始协调请假、调班、抢购车票,风尘仆仆地奔赴球场。没有职业化的集训,没有系统的战术磨合,支撑他们的,是骨子里对这场感恩赛的重视,以及对村庄荣誉的守护。
卢思尧说,足球对高硐村而言,是“凝聚村民团结的力量”。当熟悉的加油呐喊声再次在清洗一新的看台上响起,那些清淤时磨破的手掌、提前归队奔波的辛劳,都将化为赛场上最质朴的动力。
足球早已超越运动,融入榕江人民的生活。唐龙自豪地说:“榕江全县38.5万人,25万人懂球,5万人踢球!” 榕江目前有着蓬勃的青训体系,“从‘班超’算起,全县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有将近700支青少年足球队!”他说。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7月26日“村超”重新开赛,看台上迎来一群特殊的观众——那些曾与榕江人民并肩作战的救援英雄们,邀请他们在曾经奋战过的土地上感受“村超”的激情。
“装车!出发!”指令在救援队群里炸开。发电机、汽油锯、两艘冲锋舟、消杀弥雾机、大型喷洒无人机,还有塞满两箱的防护服、酒精和84消毒液……6月30日下午4点,河南驻马店经济发展区天中救援队队长王德山带着6名精干队员奔赴榕江参与灾后重建。车子途经豫鄂湘黔四省,15个小时的日夜奔袭,只为早一刻抵达榕江。
来不及休整,他们便被分成两组,在古州街道、实验中学及周边居民区投入战斗。清淤是核心任务之一,“借鉴黄河清淤船原理,改造三轮车,在车前面加装刮板。”王德山描述着这个“土法神器”。这个看似简陋的装置在泥浆中如同小型推土机,刮板所到之处,淤泥杂物被迅速推开,效率较人工提升了四五倍。
然而,再高效的机械也无法替代血肉之躯的搏斗。队员王宝忠在齐膝深的污水中跪地掀井盖时,脚掌被尖锐异物刺穿,鲜血瞬间渗入污泥;王振西转运物资时胳膊划伤,李红旗脚底磨出串串血泡,轻度中暑后灌下三支藿香正气水,又扛起消杀桶。
更深的烙印打在离别时刻。任务完成,车队即将启程,长街两侧忽然涌出人潮。他们将滚烫的情感与乡土物产塞进车窗:染红的鸡蛋、纳好的鞋底、寄托祝福的彩带…… “榕江加油!榕江加油!”救援队员们一遍遍喊出心声,泪水湿了眼眶。
“村超”邀请函送达驻马店,王德山和他的队员们再次踏入榕江,看到曾被泥浆覆盖、如今重现生机的城市,激动与感慨难以言表。
同样收到观看“感恩赛”邀请的还有贵州特战救援队,队长廖东非常激动:“感觉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希望我们这些志愿者、救援队、武警官兵可以常回家看看。”
“看到应急响应突然升到一级,我感觉事态挺严重的。”贵州特战救援队队长廖东回忆道。贵州特战救援队是一支纯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救援队,成立于2012年,85%的成员是退役军人。他说:“接到指令后,我们队员集合、带上装备,大概就40分钟左右!”
这支11名队员的救援力量,目标直指受灾严重的古州镇杨家湾。廖东描述道:“那地方当时就是个‘孤岛’!河水淹没道路,村民被困家里出不来,有些一层房屋甚至被淤泥完全盖住了,还有大量木屋受损严重。”他们的任务清晰而紧迫:转移群众!运送物资!清淤消杀!
廖东说:“群众们也没有干等着,自己推着手推车,拿着铲子跟我们一起清淤!”这种重建家园的强烈渴望和积极参与的行动力,让廖东感叹道:“能在这么短时间恢复并举办‘村超’,这最能显示中国人民的团结!看球赛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次能看到经历过洪灾的榕江县基本恢复正常,我非常欣慰。”
对于这场万众期待的回归,榕江人心中充满了感恩。扒王村足球队领队王健行将带领球队参加与东门村的比赛。王健行说:“这次上场心情很不一样,对手东门村是受灾很重的地方。但这场球,输赢不是最重要的。”他强调说:“更多想表达一份感谢,那么多救援人员和好心人帮助了榕江,这场球,我们想踢给他们看。”
正如王永杰所言:“‘村超’是热气腾腾、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当它在洪灾后重新发芽,不仅点燃了38万榕江人的生计与希望,更以这座西南小城的重生之路,诠释了人心聚处,即是通途;脊梁挺起,便无惧风雨。

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化献 摄
为何榕江能汇聚如此磅礴的力量?康其军认为这是“中国式团结”的一次集中迸发和完美诠释。他告诉记者:“目的是为了向全社会传递榕江浴火重生的坚定信心和勃勃生机。它深植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基因,体现在高效应急联动与无数志愿者的自发行动,也离不开榕江人民的坚韧品格和感恩情怀。”
当欢呼再次响彻云霄,绿茵场上的奔跑与看台上的掌声交融。这些掌声,献给拼搏的球员,更献给那些满身泥污的抢修队员、星夜驰援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捐赠者、以及每一位自强不息的榕江人。
洪水冲垮了设施,却冲不垮人心;淤泥深达一米,情义更胜万丈。这份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正是“村超”重启背后,最震撼人心的贵州“超”力量。
榕江,在感恩中雄起,在团结中前行。
榕江融媒吴化献、曾维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王婧玲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