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城市一角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全球许多城市面临着空间资源利用的难题。一些区域逐渐衰败,建筑被闲置,土地失去活力。不过,充满创意与灵活性的临时性城市更新策略,可以在不进行大规模拆迁重建的前提下,让城市重焕生机,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曙光。
从粗放型增量扩张向精细化存量更新模式转型,已成为如今全球不少城市更新发展的选择。临时性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更新发展模式下灵活、弹性且低成本的创新性策略,对城市更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以“临时性使用”驱动可持续更新
“临时性使用”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及城市新型更新治理策略,在20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地区。它是欧洲国家政府以自上而下方式实施的应对经济衰退、去工业化转型以及优化城市闲置空间的“临时性”实验策略。例如,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启动鲁尔工业区的临时性使用举措,将废弃工业用地改建为埃姆舍公园的临时性绿地空间,在低成本投入驱动区域空间快速复兴的同时,促使莱比锡市政府于1999年开创性地颁布实施德国首个《临时性使用协议》。2001年以来,柏林、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共同启动“城市催化剂”计划,进一步探索城市闲置空间的临时性使用方式如何作为城市临时性更新策略与规划治理工具,驱动城市闲置空间的可持续再生与价值重塑。
临时性城市更新策略,作为低成本应对城市环境变化、等待有利开发时机的弹性手段,在推进欧洲城市工程闲置空间更新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巴黎面临工业衰退、郊区空置率上升等问题。法国政府于2016年成立大巴黎都市区,旨在通过整合272个市镇的资源,推动多中心发展。临时性城市更新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促进经济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例如,位于巴黎14区的圣文森·德鲍尔医院在2012年关闭后空置,2015至2020年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将废弃医院改造为混合社区空间,包含社会住房、艺术家工作室、有机农场、咖啡馆等,可以提供600个临时住房床位,每年吸引超20万访客。
21世纪以来,临时性城市更新策略作为高适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城市规划方法,在欧洲许多国家已逐步从非正式的设计手法向正规性设计转型。英国伦敦颁布实施的《2020年伦敦城市韧性战略》,明确提出运用灵活策略解决长期问题,强调其对促进和支持城市社区应对破坏性事件等抗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持续探索将临时性城市更新作为支持健康生活福祉及体育活动的有力工具,进一步推动了以健康为主导的临时性城市更新的政策导向。
以文化赋能旧城区发展潜力
以文化赋能,深度挖掘旧城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潜力,进而发挥文化IP引领旧城革新与土地增值的驱动性力量,促进文、旅、商、艺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已成为亚洲城市更新的主流范式。例如,被誉为东京文艺之地的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从二战后作为外国使馆聚集地的老旧城区,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因环境恶化被迫启动的新城开发先导区,再至21世纪初将闲置仓库改造为闻名于世的森美术馆,其通过“艺术+商业”模式成功实现了艺术与商业、文化、旅游、生活的创新融合。据估算,该项目年吸引游客量达30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地产增值120%,持续为周边区域商业零售、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消费复兴注入生机,在提升区域商业活力和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六本木新城空间功能的有机整合与更新。
高品质的艺术展览与多元化的艺术活动使六本木新城项目成为东京的文化中心区域,体现了文化艺术品牌催化城市更新发展的关键作用。森美术馆以日本现当代最前沿艺术为引领,结合灵活多变的亚洲当代艺术展览与馆藏主题,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公共表演、大众艺术普及教育以及社区参与学习计划,将艺术与现代城市日常生活有机融合。2019年森美术馆举办的“未来与艺术展:人工智能、城市、生活”主题展览,通过“艺术与生活”模式丰富社区民众文化生活,引领其思考人类未来生活方式与应对城市环境危机的问题。这种文化上的社区认同和情感共鸣,让森美术馆成为艺术生活化的社群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社会包容性。
临时性更新不是静态的规划蓝图,而是持续进化的有机体。城市空间的价值不在于永恒,而在于其承载社会关系的可能性。通过包容性治理与制度创新,临时性策略正在为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临时性城市更新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城市实验,让城市在不断变化中找到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的韧性与活力,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作者:刘翠翠,系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