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享受中马合作的丰硕果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6:14:00    

光明日报记者 王妤心泓 陈怡

走进消博会马来西亚国家馆,浓郁的黄油饼干香气扑鼻而来。一盒盒饼干铺满了马来西亚国家馆正门展柜,引得不少游客打卡拍照和挑选购买。记者发现,比它的味道更吸引人的,是图案设计精美的铁皮外盒。

“中国消费市场非常成熟,有无数机会可以挖掘,比如我们注意到,中国年轻人近年来非常热衷于搜集商品包装。”马来西亚GPR食品公司负责人邱康勤向记者介绍,GPR品牌的曲奇饼干是第一次进入消博会,他们之所以有信心来,是因为产品配料健康和包装设计精美这两点,迎合了中国年轻消费者对于零食的消费需求。

同GPR食品公司一样,马来西亚众多企业参展十分踊跃。去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马来西亚首次组织国别展团参展消博会。作为“老朋友”,今年马来西亚有39家企业继续参加展会,参展品牌41个,参展面积达610平方米,涵盖了食品饮料、美妆护肤、珠宝首饰等多个领域。企业展商们纷纷表示,参展消博会,看中的就是中国市场蕴含的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

燕窝一直是马来西亚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中国是其主要出口目的地。展馆内,马来西亚蓝天燕窝有限公司负责人雪莉正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家燕窝。“我们的燕窝和工厂都在婆罗洲热带雨林周边,燕窝采集后一小时内直达车间,源头工厂加工后直接出口到中国。”在她看来,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消费潜力巨大,为马来西亚的燕窝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去年我的朋友参加了消博会,回去后大力推荐,所以今年我们也赶紧来尝试在这里寻找代理商和消费者。”雪莉说,海南自贸港的免税政策让他们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优势,海南也是人流量巨大的旅游胜地,因此他们非常珍惜消博会带来的商机。

“在全球贸易环境不断演变的当下,深化马来西亚与中国贸易关系至关重要。”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表示。

中国已连续16年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而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达2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以及中马实现互免签证,双方经贸合作、人员交往日益紧密。

此次消博会上,马来西亚众多企业踊跃参展,就是对中马合作前景充满信心的有力证明。“我们连续参加了两届消博会,借助消博会,我们的销售渠道大为拓宽。”马来西亚朝阳燕窝有限公司负责人姚进瑞表示,他希望中国和马来西亚继续增进互利互惠,让企业享受中马合作的丰硕果实。

(光明日报海口4月15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名品”

    荔红时节,果农分拣忙。受访者供图一串串金黄的储良龙眼压弯了枝头。邱茜 摄广东某龙头企业的荔枝自动化分拣打包生产线。邱茜 摄国家级、省级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高州。邱茜 摄近日,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在陕西延安召开,高州凭借“高州荔枝”“高州龙眼”两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势入选“中国果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

    2025数博会“数字丝绸之路”供需对接交流活动举行

    8月28日,由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展览组组织的“数字丝绸之路”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次活动以“以展促贸”为核心,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转型的“真需求”与“实痛点”,在供需两端间搭建起高效联通的全球数字经济合作新桥梁。 活动中,重点围绕东盟国家

    我省首次有国际船舶通过电子证书办结进口岸申报

    8月27日,新加坡籍船舶“桉树”轮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调取船舶电子证书数据,在洋浦海事局顺利完成进口岸手续办理。这是海南省内首次有国际航行船舶通过调取电子证书数据完成进口岸申报,标志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政策在海南落地生根,是海事部门助力通关便利化改革、优化海南自贸港航运营商环境的重要举

    名单公布!福州11家上榜!全省最多!

    福州日报2025-08-28 19:18:50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在辽宁沈阳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结果显示,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 据了解,此次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270.23亿元;营业收

    西方国家“稀土一哥”财年净利润暴跌90% 警告美国建厂前景存疑

    财联社8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周四发布截至今年6月30日的2025财年报告,在净利润跌幅大超市场预期的背景下,公司还宣布了一项折价增发计划。公司财报显示,2025财年的营收达到5.5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5.9亿元),同比增加逾2成;但净利润仅为8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