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之间的矛盾,如果政治和军事解决不了,往往会通过经济手段能做到,最有杀伤力的就是控制住了对方的粮食!如春秋时期,齐桓公要称霸中原,却碰到以鲁国为首的强国反对。

齐相管仲
凭着政治高压和军事威胁,宋、陈、蔡、卫、郑等国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推举齐桓公为盟主。然后,紧邻齐国,势力比较强大的鲁国却不依不饶,与谭、遂等小国坚决反对。
齐国不在乎那些小国,却对鲁国比较忌惮。公元前684年,齐鲁之间发生的长勺之战,就以齐国大败告终,虽然后来齐国数次打败鲁国,却也讨不到多少好处。

齐鲁两国紧邻
齐桓公很郁闷,打又打不垮,劝又劝不动,简直是软硬不吃。齐相管仲另辟捷径,提出围绕“齐纨、鲁缟”发动一场经济战,让鲁国屈服。
纨是一种细致光洁的白绢,主要产于齐国,因此又称齐纨;缟则是一种细白的生绢,主要产于鲁国,因此又称鲁缟。齐国和鲁国紧邻,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常年都有贸易往来。

齐国百官穿缟服
管仲请齐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又下令百官们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不久之后,齐国百姓纷纷效仿,一时之间,缟服遍及齐国。而管仲又下令,禁止齐国百姓生产缟,所有的缟都必须从外进口。
这样一来,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涨,鲁国百姓见利润丰厚,便放弃了农耕,都来织缟。

鲁国百姓织缟
不仅如此,管仲还派人张贴告示:凡是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赏三百金,贩来一万匹赏三千金。如此这般,鲁国人的热情更高了,鲁庄公也贪图赋税,并不加以制止,于是鲁国家家户户都是织布声,而田地都荒废了。
一年之后,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准鲁缟进入齐国,与此同时,齐桓公和大臣们又都开始穿齐纨做的衣服,齐纨又开始流行。

齐桓公成为盟主
这下可苦了鲁国百姓,不仅堆积如山的鲁缟卖不出去,庄稼也荒废了。鲁庄公这才发现中了计,可是已经晚了,只得派人向齐国买粮食,管仲却趁机抬高价格。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鲁庄公向齐桓公低头,推举他为盟主,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齐纨鲁缟”的典故,管仲以经济手段开启贸易战,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