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方果断回击,美军“六代机”F-47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32:00    

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

中国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美国媒体开始担心

中方反制措施可能会导致

美国的“六代机”项目受挫

中方对稀土出口加强管制

美F-47战斗机充满变数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4月7日报道,中国采取多项手段回击美国关税霸凌,对多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其中涵盖了对航空电子设备至关重要的资源,这可能会令美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受挫。因为这些材料对于高性能战斗机来说必不可少,而美国又无法自产



当地时间3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授予波音公司生产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的合同,也就是第六代战机项目合同,并将战机命名为F-47。


据牛津咨询公司称,像F-47这样的隐身飞机需要依赖钕、镨、镝和铽等稀土元素来制造高性能磁铁和雷达系统,还需要钛、钨和铌等金属来增强结构强度、耐热性和隐身涂层。



军事评论员魏东旭表示,特朗普开启关税大战,让美国的军火商也受伤。美国的军火商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隐身战斗机,很多零部件和原材料都要从其他国家采购,这不仅涉及到中国,还包括很多其他国家。


美空军“六代机”前途未卜

海军“六代机”也不容乐观


据美国《战区》网站报道,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空战部门负责人迈克尔·唐纳利海军少将称,美国海军“六代机”F/A-XX的航程将比现有机型增加25%



美媒分析称,目前美国海军的战术战斗机中作战半径最大的是F-35C,其作战半径为1241公里。据此计算,美国海军“六代机”预期最大作战半径为1551公里。对于这一数据,美国媒体感到非常失望。


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如果花了这么多钱搞出的“六代机”,其作战半径跟F-35C相比却只提高了300公里,确实是没有质的突破


美海军对于新型舰载机

在成本和性能上取舍两难


对于舰载机来说,在性能、尺寸、成本之间的取舍一直都有争议。由于航母的甲板和机库空间有限,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时牺牲单机性能来换取航母搭载更多的战斗机是值得的。



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分析,美国的航母打击群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战胜对手,而是保命和逃跑,而在设计层面存在一个矛盾之处:隐身的舰载机一定是扁平化外形,翼展会很大,机体的尺寸不可能做得很小。美国海军非常纠结,对于新一代隐身舰载机的外形尺寸、核心数据和指标,都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综合来看,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六代机”现在只是纸上谈兵的阶段,不论宣传得多么神乎其神,最终还要看成品的实力如何。

来源:央视军事综合CCTV-7《环球兵器大事件》 D21

相关文章

    西方国家“稀土一哥”财年净利润暴跌90% 警告美国建厂前景存疑

    财联社8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周四发布截至今年6月30日的2025财年报告,在净利润跌幅大超市场预期的背景下,公司还宣布了一项折价增发计划。公司财报显示,2025财年的营收达到5.5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5.9亿元),同比增加逾2成;但净利润仅为8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37

    美日关税谈判生变 日方代表临时取消访美

    海外网8月28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28日报道,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税谈判出现变数,日本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取消了原定28日开始的访美行程。日媒称,此次第十轮谈判原本计划敲定日本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细节,并共同发布投资书面文件。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在28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取消访问是因为"在与美方协调

    刚刚,全线崩跌!发生了什么?

    一场抛售风暴即将来袭?隔夜美股市场,大型科技股全线崩跌,截至收盘,迈威尔科技暴跌超6%,甲骨文、AMD大跌超5%,英伟达、博通、台积电ADR大跌超3%,Meta、奈飞跌超2%,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高通等全线走弱。受此影响,纳指收跌1.46%,标普500指数收跌0.59%。值得注意的是,

    重要预告!美联储本周公布利率决议

    上周,受积极的二季度财报表现,以及更多贸易协议有望落地的乐观情绪推动,标普500指数和纳指续创历史新高。展望本周,微观层面,市场继续关注美股二季报,标普500指数中逾40%的成分股公司将集中发布财报,Meta、苹果、亚马逊、微软、高通等多家大型科技股财报也将陆续披露。宏观层面上,全球资本市场密切关注

    在WAIC现场,看中国AI应用“引潮”世界

    图片说明:26日,人形机器人在WAIC上演示饮料制作过程。(视觉中国)图片说明:26日,人形机器人在WAIC上表演搏击。(视觉中国)本报记者 陈子帅 杨沙沙 张蔚蓝 王 冬编者的话: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在26日开幕的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国内人形机器人迎来了有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