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6:09:00    

新华社昆明5月5日电 题: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新华社记者彭奕凯

5月初,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数百亩试验田如棋盘般整齐。一群年轻人正卷着裤腿在泥泞的田埂上穿行,时而俯身查看稻苗长势。在太阳底下,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在稻田旁的机耕路上,几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在调试着大型无人机。不远处,由傣家吊脚楼改造的实验室内,手持叶绿素检测仪的研究人员正在忙碌。这些身影,正是扎根在此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

5月4日,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在稻田旁调试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2019年,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带着两名新生,辗转抵达这个边陲村落。最初,村民看着师生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身影,有人被感动,也有人不解:“说是来做科研的大学生,怎么天天光挖地?”“这么高的学历窝在山坳里种田,到底图啥?”随着年复一年的试验,沉甸甸的稻谷“解开”了村民的疑问。

这群“泥腿子”师生通过挖掘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繁殖特性,培育出“云大25”“云大107”等具备不同特性的多年生稻品种。截至目前,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研发的种植技术已在云南省多个州市成功推广,并扩展至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14个国家,该团队也于2024年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月27日,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在试验田里给学生授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与传统水稻需要年年播种不同,多年生稻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3年至4年。从播种后的第二年起,农民就无需购种、育秧、犁田插秧,只需日常田间管理,就能实现“割韭菜式”收稻。

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这种模式在保证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有利于生态修复,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标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真正落地。”黄光福说,团队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科研方向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农民也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主动参与。

曼恩村村民岩胆算了一笔经济账:自从用上云南大学提供的稻种,田里再不用年年买种育秧、犁地插秧,光种子钱和人工费每年每亩地就能省下500元左右。更让他高兴的是,现在种地省心更省时,农忙时节也可以腾出时间卖烧烤,闲时还能进城打零工,家里年收入实实在在增长不少。

来自天津的学生牛晨翔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他调侃自己完成了“都市青年到庄稼把式”的蝶变,成为既能操作现代化农机、又能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多面手。

2月27日,云南大学农学院学生牛晨翔(右一)帮助当地农民一起插秧。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学生们在科技小院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求学生涯中,除一年时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外,剩下的两年里,大部分时间扎根在农村一线,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甚至节假日也不例外。

两年间,他们不仅要掌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还要学会操作插秧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他们白天在田间采集土壤样本、监测叶绿素含量等数据指标,晚上分析数据、总结进展、撰写论文,与此同时还需要承担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

2月27日,云南大学农学院的师生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乘坐电动三轮车返回宿舍。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科技小院的学生毕业后,有的留在当地加入农技推广队伍,有的选择继续攻读博士,深化硕士阶段的研究成果。这些年,看着田里的水稻熟了一茬又一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也渐渐褪去青涩。黄光福感慨道:“我们不仅是来改变乡村的,乡村也重塑了我们。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土地赋予的力量,去守护生生不息的希望。”

暮色降临,科技小院实验室仪器上的指示灯与远处的农家灯火遥相呼应,师生们还将继续写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

    依法打击无人机“黑飞”行为,公安部公布3起典型案例

    近年来,破解无人机禁飞、限高等限制进行的“黑飞”行为时有发生。针对无人机“黑飞”行为,特别是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黑客行为,全国公安网安部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全面遏制非法活动扩散蔓延。今日,公安部公布3起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黑客违法犯罪典型案例。1、浙江衢州公安机关侦破陈某强非法破解

    佳都科技亮相2025鸿蒙生态大会 助推开源鸿蒙在智慧交通领域加速落地

    8月30日,2025鸿蒙生态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当天下午,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和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指导,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主办,鸿蒙生态服务公司、佳都科技集团、深圳佳都佳开鸿科技联合承办的“智慧交通分论坛”成功举办,分论坛以“大交通新生态共发展”为主题,联动政企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交通行业数字化

    旅居嵩明,共享宁静美好

    嵩明县上游水库水波微漾,鸟影翩跹,尽显山水自然和谐之美。 通讯员刘文贵 摄7月31日,在位于嵩明县的忠兴酒店内,百余名旅居老人共赴一场庆“八一”红歌之约。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自发起身跟唱,声音汇聚成洪流。“台上台下一起唱,感觉所有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来自江西的旅居者罗爱华表

    新华社聚焦,湖南如何接住这波“泼天富贵”?

    今年暑假有多火爆?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这个数字首次突破9亿,创下历史纪录。平均下来,暑运期间每天有1537万人出行。面对这波“泼天富贵”,坐拥得天独厚文旅资源的湖南,准备好了吗?湖南有哪些文旅亮点值得关注?亮点一以食之名,奔赴一座城“湘当有味”,不是说说而已。一杯奶茶、一块臭豆腐、一

    去年毛利率下滑,花溪科技回复问询函:农机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引发低价竞争

    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张海妮7月15日晚间,花溪科技(BJ872895,股价34.59元,市值19.55亿元)披露对北京证券交易所2024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2024年,花溪科技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毛利率承压。在回复函中,花溪科技表示,当前农机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引发低价竞争,打捆机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