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代文体都是“历史活体”——读郗文倩《秦汉文体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1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体作为不同时代群体和个人的精神镜像,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阵线长,数量多、形式复杂,加之古今文化制度差异,常令人有些隔膜。而郗文倩教授的《秦汉文体史》重返历史现场,深耕细作,为今人理解古人的文字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秦汉特别是两汉时期是古代文体的生发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基本格局,对后世文体以及文体理论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故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作者对数十种文章体类细致梳理,秦汉文体几乎网罗殆尽。其中不仅有辞赋、史传、诗歌等传统文学体类,更有大量应用性文体,古代文体面貌遂清晰呈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文体的形式分析,而是将文体看作“历史活体”,将其纳入礼制、政治、民俗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文体的诞生、演变、繁荣与消亡的历史原生态遂逐一显影,读者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秦汉社会的鲜活气息和文体的生动样态。

如歌谣、俗谚和隐谜,作者称之为“口耳相传的智慧和艺术”,认为在文字教育尚未普及的时代,它们以其谐和上口的节奏韵调,以及言语表意的丰富性,承担着情感抒发、史事记录、经验累积和语言游戏等多种功能;铺采摛文的汉大赋成为一代之文,与文人对大一统帝国的自豪感息息相关,更得益于一批“职业文人”对汉语言表达潜力的沉醉和开发;秦汉帝国疆域广袤,官文书的成熟运作,有力支撑着国家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当时科技和通信水平下,可谓巨大的历史成就。

而对于丧葬文体,作者将其概括为“人世间的送别和纪念”。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对死亡说得少,但做得多,即隆丧厚葬,对死者有着超乎寻常的礼遇和妥善安置。作为礼仪文书,丧葬文体用言语文辞表达着人世间的送别和纪念之情,为生者带来情感抚慰,亦协助社会的秩序整合。如此,以往不被人关注的丧葬文体也呈现出深刻的意义。

这种动态和灵动的研究视角,让读者看到文体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古人应对现实、表达情感的智慧结晶,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关注汉语言表达的读者,每一位从事古代文学经典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直接的启发。

(作者:岳爱华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台湾统派团体举办座谈会 吁正视两岸经济与历史连结

    来源:中国新闻网由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台湾社会共好论坛筹备会及台湾劳动党共同主办的“台湾的困境与出路——从现实理盲走向民族共同体的人民自救”座谈会18日于台北举行。与会者认为,台湾正面临战争风险与体制危机的双重挑战,对于长期受“倚美反中”论述操弄所形成的“一岛视角”,唯有重建民族共同体认同,正视两岸经

    这个五一 坐飞机转个小弯儿来喀什吧!

    来源:【疏勒观察】本文来自【疏勒观察】,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古代文体都是“历史活体”——读郗文倩《秦汉文体史》

    来源:【中国教育报】文体作为不同时代群体和个人的精神镜像,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阵线长,数量多、形式复杂,加之古今文化制度差异,常令人有些隔膜。而郗文倩教授的《秦汉文体史》重返历史现场,深耕细作,为今人理解古人的文字世界打开了一扇窗。秦汉特别是两汉时期是古代文体的生发期,奠定

    书坊|《与哀伤共处》:哀伤也是一种力量

    文|禾刀《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是一部关于哀伤的作品。作者李昀鋆博士在经历母亲逝世的哀伤后,开始聚焦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即那些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本书中,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通过“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

    200件(组)新增文物亮相洛阳博物馆

      洛报融媒记者10日从洛阳博物馆获悉,该馆为助力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展的展陈调整工作日前完成,近200件(组)新增文物经已全面融入展陈主线,为四海游客感受古都洛阳深厚历史底蕴提供更多实物支撑。  洛阳博物馆展陈部负责人介绍,此次新增文物涵盖6大类,包含4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及百余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