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仇建新
4月23日,省水利厅与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进入汛期,降雨增加,类似的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也在增加。
湖南水资源丰沛、河流众多,但东南西三面环山的独特地形,造成洪水陡涨陡落,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山洪防御,一直是湖南防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织密山洪防御“安全网”,有效提升山洪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了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

(浏阳市古蒿山站水利测雨雷达。省水利厅供图)
着重于防,“湖南经验”全国推广
4月18日,岳阳市在平江县大洲乡举行山洪灾害避险演练现场,随着警报声、鸣锣声响起,群众有序撤离。
山洪灾害防御重在防。早在2002年,湖南谋划探索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先后在绥宁县、洪江市、安化县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试点,组织编制印发《湖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在全国首创“危险区划+临界雨量”技术标准,首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并形成分级预警机制,打通了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为全国山洪灾害防御积累了经验。
湖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针对沿河村落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在全省103个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单元构建覆盖全省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系统,形成山洪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响应”闭环。在3000个村建立村级预警报警终端,实现了预警“点对点”,推动山洪防御从“基础覆盖”向“精准高效”升级,多维度提升防御主动性。
筑牢从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到应急处置的山洪灾害防御“三道防线”,我省“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显著提升。2020至2023年,湖南连续四年实现山洪灾害“零伤亡”。
2022年6月20日至2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持续出现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引发山洪灾害。该县及时预警,紧急避险转移安置群众26670人,实现“零伤亡”。2023年,该案例被水利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

(2022年6月20日至2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因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省水利厅供图)
科技赋能,争取更多“黄金时间”
“当前1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请立即组织山洪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4月22日,湖南出现大范围较强降雨,浏阳市沿溪镇礼花村村民家中安装的山洪报警器响起,为转移避险争取了更多“黄金时间”。
湖南在全省实施危险区精准分级分类管理,通过水利测雨雷达、北斗卫星、无人机等,建设物联网水位站,构建“雷达+北斗+物联网”立体监测网,搭建防汛态势感知平台,形成“隐患识别-智能监控-动态预警-精准避险转移”全链条防控模式,推动山洪防御向“智慧化、标准化”升级。
有科技助力,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提前、准确性提高。省市县三级均已实现从监测到预警的无缝衔接;雨前风险警示、雨中滚动警告、临灾转移警报,递进式预警模式及时提醒各地做好避灾转移;点对点发送短信预警,延长了应急避险反应时间。长沙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浏阳河流域通过创建数字平台,可提前6天预测到较大洪水。
防御有“智慧”,避险跑得快。2024年6月21日,数字平台监测到永顺县小溪镇龙凤村多个危险区降雨达到转移预警阈值,系统触发预警机制并发布转移预警信息。随后,龙凤村发生山洪灾害,因转移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妙村,开展转移避险演练。省水利厅供图)
群防群治,“安全指数”不断提升
“红色预警,龙形市村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请立即转移。”今年3月,永兴县龙形市乡举行防汛应急演练,演练模拟突发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及时转移避险。
防御山洪灾害,提升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湖南多渠道宣传普及防灾避灾常识,制作发放山洪灾害“明白卡”,确保在遇到山洪灾害时跑得快、跑得赢。
突出隐患排查整治。每年汛期来临前,湖南组织力量深入乡镇、水库、水电站、骨干山塘等重点部位开展地毯式拉网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检查出来的隐患,逐一登记造册,按照“一个安全隐患、一套整治方案、一个整治期限、一支整治队伍、一名行政责任人、一名技术责任人、一名看守员”要求,及时整治到位,消除风险隐患。
开展应急演练,组建防御队伍。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各类应急避灾、应急抢险实战演练,以检验预案、机制和队伍能力。打造由口哨员、铜锣员、巡查员和抢险队员组成山洪灾害防御队伍,目前全省组建起15.6万人的基层防御队伍。
4月18日至19日,沅陵县因大雨引发山洪,该县山洪灾害防御队员和党员干部吹响口哨、敲响铜锣,紧急组织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此轮较强降雨中,该县及时转移3349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在长期的山洪灾害防御实践中,湖南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安全指数”。各地群众自发出动查险处险,干群一心合力筑牢山洪灾害防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