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安在线 记者:徐慧媛
4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在合肥揭牌!这个由15家机构发起的“科技天团”联盟将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高效流通,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构建全国统一技术要素市场。
安徽创新馆(段玉 摄)
(一)
15家联盟机构有哪些?具体包括:安徽科技大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东北科技大市场、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科技大市场、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山东科技大市场、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北疆技术交易中心、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
仔细观察名单,不难发现,这个“科技天团”联盟含金量满满,不仅科技实力雄厚,而且区域覆盖面广泛,可谓是强强联手。
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全国真正有科技大市场的,也就不到20个省份。所以我们这次联盟能够成立,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合肥滨湖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告诉记者,“联盟成员包括很多国家级的平台,比如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等。”
在揭牌仪式的签约环节上,安徽创新馆分别与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上海市重要产品追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联动合作。
“我们希望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澳门是葡语区国家重要的技术中转站,通过合作能够加强皖澳之间的科技成果跨境交易互动,助力安徽企业开拓葡语国家市场。”陈林说。
陈林表示,通过建设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的科技大市场,能够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一流的科技服务生态,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优化配置,让技术要素畅通流动、高效供给,全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应用,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安徽创新馆
(三)
如今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竞争;不仅需要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更要促进它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乘数效应。
如何让联盟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
“我们联盟目前已经建立了轮值主席制度,今年是安徽,所以今年我们重点围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高水平孵化器建设,以及科技成果价值评定系统的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陈林透露了联盟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我们也发布了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以市场化机制招引来自全国的优秀科技服务共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分市场。”陈林解释道,安徽不仅科技创新要出彩,科技服务体系也要跻身全国一流方阵。“我们将推动国内的资源在安徽建设枢纽,助力跨区域科创资源互通互享、科创服务联动发展。”
谈起与安徽联盟的契机,东北科技大市场执行总经理傅玛表示,相识由来已久。“近几年,东北和安徽之间的互动交流愈加密切,我们有院所来皖投资,也在科技成果交易评价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互联互通。”
“安徽创新生态具有蓬勃生命力。未来我们想和安徽以及长三角地区加强合作,构建东北三省一区与长三角之间的互联互通的机制,在项目需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的方面实现双向流动、共同发力。”傅玛说道。
当前,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科技大市场联盟作为枢纽平台,正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科交会成果征集期间,安徽科技大市场在审核和筛选科技成果时,技术经理人关注到南京神桥医疗器械项目(微电子肌电桥)项目,项目团队是由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团队和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东南大学吕晓迎教授团队共同创立,现已通过欧盟CE认证的医疗器械在海外的推广销售。
通过对接研判,该项目符合滁州市来安县产业发展方向,于是安徽科技大市场积极牵头组织项目方和滁州市科技局深度洽谈、实地考察,目前项目已在滁州注册公司,正在申请滁州市天使基金。
相信未来,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将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茧成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4月27日)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