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百位读者用户发来投稿和信息:妈妈的唠叨,是岁月织就的散文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陈颖 实习生 柳明烨

你的妈妈最爱唠叨哪句话?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听懂了妈妈的唠叨?哪句唠叨曾让你泪崩,又让你充满力量?

妈妈的唠叨里藏着她的一辈子,妈妈的唠叨是岁月织就的散文诗。

母亲节将至,这几天,潮新闻·钱江晚报发起一项特别征集,征集妈妈的唠叨。

征集发出后,后台收到了数百位读者的投稿和信息,我们也从中拼凑出数百位妈妈的样子。

“内容很好,谢谢你们,我妈妈80多岁了,唠叨最多的是‘你们要把身体搞好啊’ 。”

“谢谢潮新闻,让我们有一个机会认真听妈妈的唠叨,去思考妈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这场关于妈妈“唠叨”的漫长检索,在很多人心里泛起涟漪。有读者专门表扬了这组小策划。82岁的冯先生看到钱江晚报,想起自己已故的母亲忍不住热泪盈眶。

潮新闻联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绿化处为妈妈们送出礼物——康乃馨盆栽也已经到货。它不仅美丽寓意美好,而且容易种植,花期可以一直延续到9月。我们将尽快通知获得盆栽的读者前来领取。

我们为妈妈准备的礼物。陈颖摄

送给妈妈们的康乃馨。 陈颖摄

90岁+妈妈的唠叨: “掉钱塘江里去了”

口述人:司机宋师傅

我今年60岁了,总记得母亲“掉钱塘江里去了”这句话。

都说老人上了年纪会变得和气起来,我家老太太却不是这样。她今年90岁,思路清晰,精神头十足,每天看到我还是爱唠叨我几句。我一般平时出去跑车,晚上落班回家陪她吃饭。

她唠叨我我饭后出去散步,能有两个小时好逛,“出去就不见回来,大概是掉钱塘江里去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老太太跟着我生活,除了中午时候,我的两个姐姐会轮流上门来给她做午饭,白天她都独自在家,有点寂寞,缺人说说话,总想抓紧时间跟我多聊聊天。

可要是一句说得不对,她喉咙也要响起来,我于是养成一个习惯——从来不反驳。

就算不是很重要的事,哪怕是白天楼下遇到卖鸡蛋这样小事,她晚上都会事无巨细讲给我听,有时候赶上小区摆个集市,她会悄悄下楼去逛逛瞧瞧,到晚上,才会有点不好意思地来告诉我,今天她去逛街了,但是出门的时候很小心的。

赶上不出车,我陪她出门,有时候听到楼下的动静,我就望望她,她就知道我想陪她去,这时候她就特别高兴。

其实我妈的需求并不多,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得留心一下,比方说要陪她上厕所,她喊你的时候你要听得见等等。

年轻的时候,我跟很多杭州人一样搞女装,服装生意一度做得很大,厂里的工人都有200个,那时候赚大钱,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家里每天门庭若市,可以说是人生赢家。后来厂子的生意不行了,老婆早早因病过世,留下了儿子和我。

那段艰难的日子,是我妈过来帮衬着我,一起把孩子带大了。

人到中年,我开始跑出租车,这一干又是好多年,一直干到今年领上了退休工资,很多人说你好休息休息了,但我还是闲不住。

现在我的儿子也快结婚了,我妈也上了年纪。以前我妈唠叨我几句我还不爱听,现在我耐心多了。

人生大起大落,都是常事,我很庆幸,老来还能跟我妈作伴,再晚也总有一盏灯一个人等我回家。

我觉得,老太太身体康健,既是她的福气,也是我的福气。

我妈上了年纪,我也上了年纪,但在我妈眼里,我永远都还是她的小孩。有妈在,我也可以当个小孩。

45岁+ 妈妈的唠叨: “钱不够和我说”

口述人:大学生小万

“把地扫了”“把碗洗了”“学习最重要”——老实说,小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妈妈反复唠叨这些话,简直不胜其烦。如今即将大学毕业,重新回头看那些唠叨,才明白那是母亲用最朴素的方式在教我:责任,还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哲学。

我妈20多年前从云南远嫁到浙江金华,先在当地一家工厂打工,虽然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但碰到事情从不退缩。她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太懂怎么社交,但是特别能吃苦,什么辛苦的活都愿意干。

五年前,我爸中年创业,开了一家小厂,妈妈辞去原本的工作,进入自家厂里干活。她不善管理,也不参与决策,更加卖力地和工人们一起从早到晚埋头干活。这大概也是妈妈表达爱情的方式。

她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在流水线前、机器边反复操作,日复一日。厂子里机器的嗡鸣声一刻不停地轰响着,刺耳又压抑,她却常常高能量地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八点。

我假期偶尔会去厂里帮忙,站几个小时都累得不行。我问她每天这样工作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因为有奔头,她高兴。我家的小厂这几年发展得很好,目前有十几个工人,家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很多。

自从我离开家乡去绍兴上大学后,妈妈的唠叨突然变了。

以前每天都是“把碗洗了没”“地怎么还没扫”,现在她说的最多的是“钱不够和我说”“什么时候回来”。

虽然在学习上帮不上太多忙,但妈妈会给我情绪价值。她不懂我的专业,也不知道高考怎么填志愿,但她天然地信任我,一直默默支持我:你自己决定,你懂,我不懂。

毕业在即,我获得了在杭州实习的机会。虽然金华和杭州同属浙江,地理距离并不遥远,但心理上的独立却是一道关卡。

我其实有点害怕,一个人生活、一个人面对工作。

妈妈在我这个年纪就从云南来到浙江,举目无亲,硬是靠一双手撑起一个家。也许是妈妈给的勇气,在陌生城市,我开始一步步走出舒适区,真正成长。

想来妈妈是个内敛的人,她很少表达情绪,从不说那三个字:我爱你。她喜欢挂在嘴边的是“你开心就好”。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她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我的妈妈今年45岁,她没有激昂的语言,也没有轰烈的事迹,就是这么普通。

现在妈妈就盼着我回家,所以这个母亲节我会回厂里帮忙。实习已经暂告一个段落,毕业了我想留在杭州,找工作还要更加努力。不畏惧、不放弃,就跟妈妈一样,勇敢迈步吧。

30+妈妈的唠叨:“多吃一点,这么瘦”

口述人:小店主方婷婷

“多吃一点,这么瘦”——这句话我常挂在嘴边对11岁的女儿说 ,真是像极了儿时妈妈在我耳边的唠叨。原来时光早已悄然流转,曾经那个听着唠叨的小女孩,如今也变成了不断重复叮嘱的母亲。

唠叨源于爱。我让女儿“多吃一点”,是希望她健康成长,也让她能感受到被在意、被珍视。

平时,我会和女儿一起研究健康食谱,把“多吃一点”变成她期待的美食探索,我还喜欢准备可爱的餐具,让用餐成为有趣的生活体验。

想起母亲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于言语。她默默操持家务的身影、面对困难时的坚韧,都在我心中种下了种子。

我也要成为女儿的榜样。

这20多年来,我都在用心做一件事——开好一家摄影小店。我始终秉承“诚信经营、待人友善、耐心细致、恪守责任”的经营理念,每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倾注着我对顾客的热忱。

无论是为新人定格幸福瞬间,还是为家庭记录温馨时刻,我都想保持一颗匠人之心,用镜头传递真诚和温暖,我相信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我也一直坚持公益拍摄,想用自己的微薄能力回馈社会。只要有机会,就会带着女儿参与公益摄影活动:为乡村老人拍摄肖像照,为马路上的城市美容师记录美好时光,透过取景框,我们一起捕捉了世间的美好。

小方带女儿参加公益活动。受访者提供

小方带女儿参加公益活动。受访者提供

小方为环卫工拍的照片。受访者提供

我会在睡前和女儿聊天,倾听她在学校的乐趣和烦恼。我可能又不自知地唠叨几句。

时光的齿轮不停转动,我从被爱的孩子,变成了给予爱的母亲。希望我的女儿能成长为内心丰盈、懂得爱与被爱的人。

新闻+

还有这些妈妈的唠叨常被人念及

“不说我想你,牵挂从未少过”

82岁冯先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读过小学,在当时已算有文化的人。她一生未喊过一声苦,不仅要求我们刻苦自强,更是身体力行,从不向命运低头。母亲认真工作,诚恳待人,做事一丝不苟,还特别热心助人。尽管家里条件不好,母亲却从不吝啬于帮助他人,谁有难处,她总是第一个伸手。同乡背着盲眼母亲求医无门,她腾出床铺收留,陪着去医院看病;老乡一家五口因拆迁无处落脚,母亲也收留了他们。她不仅自己坚强,也教我们自立、自强、正直、善良。她的坚韧、节俭、正直与担当,在我心里树立起一生的榜样。我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家庭一丝不苟,这些品格都源自她的言传身教。我常常想,我们越是幸福,就越不能忘了母亲的教诲。母亲不善表达思念,但她的爱,总藏在最细微之处。每次去看望母亲,她总会为我做些好吃的,总叮嘱我注意冷暖;她不说“我想你”,但我知道,她那份牵挂始终没少过。

“夜班开车要小心,对自己好一点”

47岁冯女士说她的妈妈——

母亲年轻时候是两根麻花辫的造型。她热情,善良,明亮,浑身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她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好奇心。作为农村妇女,她只读到了小学毕业,但她看完了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会教小时候的我怎么写作文。我想,我能从事一份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可能最初的兴趣都来自于我的母亲。她五十岁开始接触网络,学会用智能手机斗地主、看乒乓球赛的直播。

她最喜欢春天,爱漫山遍野跑出去挖野菜,也就是现在年轻人热衷的打野。她会做很多美食,但凡你提出网上哪款走红的爆款,她琢磨几下就能还原出七七八八。

因为工作性质关系,我常要上夜班。

72岁的母亲近几年的唠叨离开不“夜班开车要小心”。另外,她总认为我很忙会忽略照顾自己,无论我回老家还是和她通电话 ,她的最后一句唠叨总是“对自己好一点”。

“多吃点,别饿着”

西兴中学801班15岁的潘雨彤写的“我妈妈”——

潘雨彤 受访者供图

小时候总嫌我妈烦,明明碗里的饭堆成了小山,她还要把胡萝卜刻成小兔子塞进我手心:吃这个能让眼睛亮。

我梗着脖子顶嘴:我又不是兔子!

她却转身又端来一碗汤,汤里浮着的葱花像诗里跳出的省略号。

去年流感季,高烧烧得我像块融化的雪糕,软塌塌蜷在被窝里。妈妈坐在床边,握着我的手轻轻摇晃:多少吃一点,你最爱的小米粥。

保温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妈妈舀起一勺粥,在碗沿轻吹三下。这是从小学一年级就熟悉的动作,米粒在热气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我忽然读懂了唠叨背后的秘密:鱼汤里永远没有刺,书包夹层总藏着坚果袋,连校服口袋都能摸到剥好的核桃仁。

体育课跑800米,眼前发黑时,恍惚听见记忆里的声音在翻涌:“书包第二个口袋有巧克力”“跑步别脱外套”。

那些唠叨早生了根,像春天的爬山虎,把诗的韵脚密密麻麻缝进我校服的针脚里。

我突然明白,她的唠叨不是捆住风筝的线,而是用十五年光阴一针针绣出的锦缎,裹住我横冲直撞的十五岁。就像此刻窗外沙沙响的梧桐叶,吵吵闹闹地续写着诗的下一段。

欢迎你到“钱报朋友圈”
https://tidenews.com.cn/native/circle_page.html?id=8发帖互动,说说最关心你也最爱唠叨你的妈妈,说说长大离家后的你会想念妈妈的哪句唠叨。发帖时,记得注明#妈妈最爱唠叨的那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数百位读者用户发来投稿和信息:妈妈的唠叨,是岁月织就的散文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陈颖 实习生 柳明烨你的妈妈最爱唠叨哪句话?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听懂了妈妈的唠叨?哪句唠叨曾让你泪崩,又让你充满力量?妈妈的唠叨里藏着她的一辈子,妈妈的唠叨是岁月织就的散文诗。母亲节将至,这几天,潮新闻·钱江晚报发起一项特别征集,征集妈妈的唠叨。征集发出后,后台收到了数百位读

    知名歌手去世,年仅44岁,张杰发长文悼念

    今日中午,张杰发长文悼念苟伟:和你认识是在2004年“我型我秀”成都海选的现场,见你第一面时你裹着头巾,抱着一把吉他,唱着Beyond的歌……我就在想这个人这么会唱,未来一定能成为朋友。果然我们一起晋级到了上海比赛,台上是似“敌”似友的存在……台下我俩一起写了《北斗星的爱》。决赛时,我递给你麦,想和

    74岁张纪中杭州开车送娃上学撞车,聊天感叹养娃负担重

    5月7日,据网友爆料称,她妈妈在杭州开车时被张纪中的车撞到了。两车相撞之后,张纪中对网友的母亲说:“我先去送小孩,我不会跑,我是张纪中。”但是网友母亲表示,“不好意思,我不认识张纪中”,最后双方留了电话。张纪中送完孩子上学后,回来处理这件事情,交警判定张纪中全责,张纪中给网友妈妈留了电话,网友还晒出

    好起来的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困境只是一段时间的事情,而不是一辈子的。当生活遇到烦心事的时候,该怎么办?一位作家说:“累了就缓缓,又不是没有明天。”起起落落是生活的常态生活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起起落落是常态。俗话说,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放眼望去,谁的生活不是有喜有忧、潮起潮落?不论生活的轨迹如何变化,日子总得过下去,不是吗?要

    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义诊到乡村

    驻报全媒体记者 王捷近日,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积极践行“大医治未病”的理念,由副院长邢志合带队,奔赴遂平县和兴镇席庄村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义诊活动。当日早8时许,义诊团队抵达席庄村时,已有不少居民早早地在现场排队等候。大家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义诊工作当中,为居民们提供全面细致的健康检查服务。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