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清晨,沿太原滨河东路北行,老龙头生态景区在微风中渐次苏醒。狼尾草摇曳生姿,波斯菊连成绚烂花海,银红槭舒展枝叶,绿意中已有点点橙红悄然浸染。
经过一年多的生态治理,这座位于汾河出水口的景区,已初步展现出“树影婆娑、花团锦簇”的生机景象。“西山叠翠”“福喜稻田”等“老龙头十景”与丰富的植被相映成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卷正缓缓铺展。
十景嵌汾畔,一水润生机
老龙头景区北起汾河出水口,南接汾河四期工程,东临滨河东路,西至土堂村,是太原市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承担着修复水利的功能,更致力于构建多元融合的生态景观系统。如今,工程已初具规模,汾河水系与植物景观巧妙交融,形成了一条蜿蜒生动的生态廊道。
远望“西山叠翠”,如黛青山构成一幅天然画屏,将景区温柔环抱。阳光掠过山脊,勾勒出层次分明的绿色韵律。千年“土堂怪柏”依然苍劲挺拔,与近处的新生植被共诉岁月流转。“福喜稻田”的青绿与“汾堰鱼嘴”的水利遗存彼此呼应,勾勒出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话。其余如“汾河晚渡”“锦绣书汾”等景点,也各倚植被、水景点缀,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生态美学。
草木竞芳华,银红槭点亮金秋
穿行在景区,仿佛走入植物百科长廊。金叶槐明媚耀眼,与苍劲的山桃、山杏形成鲜明对比;小叶黄杨绿篱整齐,国槐羽叶轻摇;白皮松、油松挺立坡上,青翠依旧。
花与灌木的搭配更显匠心:紫叶矮樱色泽浓郁,欧石竹如铺地彩毯,千屈菜临水亭立,细叶芒随风起舞。黑心菊、金光菊绽出暖黄,月季、绣球、冰菊各展其姿,波斯菊更是成片怒放,织就秋日的浪漫花海。
太原市园林科创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曲锐涛介绍,景区绿化不仅引入新树种、花卉,更通过“花境”设计模拟自然林缘生态,以自由曲线组合突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美感,提升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停车场旁,数排银红槭格外醒目——树干笔直,叶大形美,已有叶片初染秋红。这一彩叶树种由太原市园林科创服务中心推荐并引种驯化,是该中心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新优品种。
曲锐涛介绍,银红槭夏季叶片翠绿,入秋后转为鲜艳的橘红色,观赏价值高。中心自2016年起开展引种驯化,通过持续跟踪和科学管护,成功驯化出适应本地环境的银红槭。2024年,将它应用于老龙头景区停车场,目前全部成活,今秋将展现其绚丽的彩叶效果。
水绿交融,技术守护生态多样性
汾河之水,不仅是景区的生态脉络,也是植物多样性的滋养之源。借助自然水岸与生态护坡技术,景区实现了水系与植被的有效衔接:湿生、水生植物沿河分布,陆生花木层次错落,形成完整的滨河生态系统。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太原市园林科创服务中心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指导,系统性推进新优树种引种,真正让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如今的老龙头,既是一座风景宜人的城市公园,也是一处生物多样的自然博物馆,更是一条融合佛教文化、农耕记忆、水利智慧和生态理念的体验带。游客可赏景、观花、亲水,也可在稻田鱼嘴间回味传统,在土堂佛影中静心感悟。
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未来的老龙头,植物群落将更丰富,景观更多元,生态服务功能也将日益完善,真正成为太原北部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