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姑苏,春意正浓。走进苏州一〇〇医院老年医学科一区病房,一幅温馨的画面映入眼帘:89岁的李爷爷戴着老花镜,捧着一张A4纸大小的“大字版”用药说明书,一字一句地念着:“一日一片,饭后服用……这下可算看清楚了。”老人脸上的笑容,让一旁的护士长刘玉婵感到欣慰。在这个以“精致”闻名的医院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护理团队,正用“绣花功夫”将患者的“关键小事”织成医患情深的暖心画卷。

医护人员为患者解释药品说明。通讯员 朱熙君/摄
一张放大说明书:破解患者“用药难”
清晨七点,老年医学科一区护士站前已排起队。82岁的王奶奶将几份药品说明书递给当班护士刘文燕,请求放大字体。“这些字比蚂蚁还小,我这老花眼实在看不清。”自今年初科室设立“药事服务台”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老年人用药安全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刘玉婵介绍,药品说明书的字体普遍小于五号字,内容很密,科室接诊的老年患者中,超八成存在阅读困难。因误读导致服药过量的案例时有发生:有人曾将“每日一片”看成“每次一片”,一天内连服三次降压药,险些引发低血压休克;还有因不理解“避光保存”,把硝酸甘油药瓶长期放在窗边,导致药效丧失。
“说明书上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对老人来说也是‘拦路虎’。”护理团队迅速启动“护老行动”,她们梳理出药品说明中的高频疑问点,将“用法”“禁忌”“保存方法”等核心信息提炼重组,用加粗加大的字体重新排版打印,用红色荧光笔圈出关键项。抗凝药“每日一次”被框在醒目的红框中,“避光”旁画上手电筒图案,外文符号旁标注“空腹即饭前1小时”等通俗解释。
这项服务推出三个月,惠及患者超100人次。患者张先生感慨:“以前总担心吃错药,现在护士把冷冰冰的说明书变成了‘看得见的关心’。”
一句方言问候:架起医患“连心桥”
“阿婆,倷今朝心口还痛伐?”听到二区护士长刘汉梅用吴侬软语询问病情,76岁的吴阿婆眼睛一亮,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在老年医学科住院的大多数都是苏州当地的老年患者,语言曾是一道无形的墙——操着浓重方言的老人听不懂医护的普通话,医护人员也难解吴侬软语的描述。
改变始于一次查房。护士长刘汉梅发现,患有心衰的周大爷总是沉默寡言。再三询问下,老人嗫嚅道:“怕说苏州话,你们听不懂,给你们添麻烦。”她们当即开展“方言破壁行动”:邀请本地护工录制常用护理用语,制成语音卡片每日跟读;在交接班本上标注“拿药—捉药”“深呼吸—透大气”等音译对照;将方言沟通纳入护理考核,要求面对听力减退的老人时必须放慢语速、配合手势。
82岁的陈阿婆因口音浓重,曾多次在治疗沟通中误解医生意图。护士陆萍主动担任“翻译官”,用苏州话为她解释心电图报告:“阿姨,倷心脏好比钟表,偶尔‘咯噔’跳快一拍,按时吃药就能调准。”如今,病房里常能看到护士用方言教老人复述医嘱,患者家属周女士感叹:“妈妈现在居然能用方言复述住院和服药注意事项,以前想都不敢想。”
语言沟通桥梁上,信任悄然生长。开展方言服务后,老年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正如患者钱老伯在意见簿上的留言:“乡音入耳,医者入心。”
一把爱心剪刀:剪出护理“新温度”
周三下午,护士张安伟利落地为83岁的王爷爷修剪头发。看着镜中焕然一新的自己,老人眼眶发红:“住院个把月,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头发长了都不敢说,多亏这些闺女……”在他身后,护士携带的“患者住院生活助理包”里,老花镜、放大镜、指甲剪、理发工具等物品一应俱全。
去年冬天,独居的刘奶奶因指甲过长划伤皮肤引发感染,住院期间却羞于求助。“老年患者的尊严感往往藏在细节里。”护理团队将生活护理纳入服务范畴:学习卧床洗头技巧,定期为患者按摩防肌肉萎缩,把药片研磨成粉方便吞咽困难者服用。护士王红燕的记事本上记满特殊需求:“3床需45℃温水泡脚”“7床枕头垫高两指”……
服务边界在延伸,护理内涵在深化。团队人员积极学习中医推拿技术,在为患者按摩时讲解保健知识;在除夕夜为留守患者包荠菜馄饨……患者刘女士写道:“护士按摩中总问我力度合不合适,在这里治病我更感到非常被尊重。”

医护人员为患者按摩 通讯员 朱熙君/摄
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映照在老年医学科的文化墙上,“患者的关键小事,就是我们心头的大事”的标语格外醒目。在这里,每一次弯腰倾听、每一回方言对话、每一张放大说明书,都在述说着“患者至上”的初心。正如吴阿婆用学会的普通话说的:“这里的医生护士,暖心!”
(苏报融媒记者 时玥 通讯员 朱熙君/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