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爬上枝头的时候,可能是笼中的小鸟头一个知道了这晨的信息。它们雀跃着,鸣叫着,用这最灵巧的身姿与委婉的鸣叫,告诉万物起床的时候到了。激情的鸟语打破了胡同的寂静,接力似的传遍了整个京城,整个北京突然多了几分灵动。
玩鸟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在京城古已有之。曾经有人这样形象地形容了百年前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徜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可以说,北京的孩子是听着鸟鸣长大了。作为北京的根儿,自不必多说,也和他人一样,天生有着这一特殊的耳福。

初学鸟经
胡同永远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不但住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百姓,也包容了北京最真实的文化。知道我想了解养鸟的学问,住在宝产胡同的张大爷很高兴地接待了我。张大爷的鸟龄已有十余年,在行里虽不算老人儿,但这鸟经念得可是够专业的。从他那里,真正感受到了北京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简单的一个养鸟,却拥有了如此丰富的知识与讲究。
“武大郎养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的确不假。张大爷教我的第一堂课便是北京养鸟的分类。
咱北京人玩鸟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北方的鸣鸟,听名字就明白是专门听它们鸣叫的鸟,如百灵、画眉、红子、颠颏等。二种是南鸟,这类鸟羽毛艳丽,看上去甚是好看,是给人专门过眼瘾的,如鹦鹉、珍珠、相思等。三种是打弹鸟,这类鸟脑子活,功夫深,经过训练后可以在空中把主人抛出的小玩意儿叼回来,更有甚者还身怀开箱取物的本领,如交嘴、珠点、乌铜等。
北京人玩鸟玩到了极致,那鸟要养出个谱,养出个帅,养出个模样来。张大爷养的是鸣鸟,所以百灵成为了我头一个认识的朋友。
百灵,听名字就知道这小东西在众鸟中能够占得头排,是因为骨子里多了那么几分灵气。对于百灵这类鸣鸟来说,“口儿”必须要正,好鸟的鸣叫称为“净口”,而学走了音儿的鸣叫,这鸟就算是毁了,故此称为“脏口”。
说句实在话,这百灵在众鸟中的形象还真是不敢恭维,全身的羽毛呈褐色,可单独肚子那是白的,胸脯子上还有几道子黑。不过这其貌不扬的小子,却拥有了非同一般的本领。
一只上好的百灵,可以学上十三种声音,老北京人称之为十三套。也就是百灵要将十三套玩意儿跟唱歌似的,一口一口学出来,行话也称作排。依次是:麻雀叫林、母鸡嘎蛋、猫叫、狗叫、沙燕、喜鹊叫、红子叫、油葫芦叫、鹰叫还有小车轴、水梢铃的声音和苇扎子、虎伯劳的叫声。
正因为百灵的这种超群本领,所以才深受北京爷们的喜爱,也就有了老北京茶馆会百灵的传统。
老北京茶馆会百灵,有点像现如今的宠物大赛,不过那规矩可大了。首先说参赛的选手必须是净口儿的主儿,您要是手里提拉着画眉、靛颏或是脏了口的百灵凑热闹,那是绝对会被拒之门外的。原因很简单,是怕脏了好鸟的口,您要想听热闹,只有一个地儿——窗户外头。其次,会百灵的时候茶馆要相当安静,打嗝、放屁您甭想。茶馆的正中摆一八仙桌,四周长条桌围一圈,上面放着落了罩的鸟笼。参赛者依次将起了罩的鸟笼放到八仙桌上,笼中的鸟儿一见罩起,犹如黑夜过去白天到来,引吭高歌,此时的八仙桌便成了鸟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独唱,他们竞技。谁的音儿好,谁叫的全叫的准便成了“头排”,人以鸟为荣,鸟好,养鸟的爷们自然也被捧到了天上。
鸣鸟中还有一位大家——画眉,较百灵可好看得多了。“嘴如钉、眉如线、身似葫芦、尾似箭;顶毛薄、眼水透、腿如牛筋能打斗”,就是对他形象的比喻。
画眉鸟有鸟中男高音之美誉,它可是个“人来疯”,鸣叫的音调越高亢,声音越宛转悠扬,尤其是他连续不停地歌唱本领,再加上一双逗人的白眉毛格外讨人喜欢。

美丽的家
俗话说的好,“好马配好鞍”,这鸟也是一样,好鸟同样也得配套好家伙式儿。老北京的爷们出门必得有招牌的物件,配上一套好装备对于鸟民们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张大爷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胡同里住着一位养鸟的贵族,据说是王府的王孙后裔。这位爷养了十二只红子,主人对于他这十二位子民是格外的关照,这哥儿几个还真对得住主人,据说能够同时叫一样的口儿。鸟与鸟笼同样是宝,主人为了突出鸟与自己的身份,特意从宫里的造办处求得十二份素面铁顶棚,又请名家在上面画上了十二花神,另凿上十二月花神诗。这样的笼子即使是不养鸟的人也能看出是一样好东西。
北京人能玩、会玩,而且玩得非常讲究。说起养鸟的这些家伙式儿,张大爷又搂不住了。
“颠颏笼子养百灵——没台儿啦”,老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也就是说什么鸟住什么笼,各种笼子的规格什么笼条都有严格的界定。鸟笼的制作都是从老一辈那口传心授下来的,并且一直在行内流行,不会有半点更改。比如同样的鸟笼尺寸规格绝对精确到毫米,您要是想在鸟市里为自己的“百灵笼”或是“黄雀笼”,配鸟食罐,鸟架,笼钩甚至笼罩的时候,可以在任何摊位购买,保证丝毫不差,跟定做的一样。过去最著名的鸟笼有“涿州马”和“傅三紫漆”等,现在都已成为了收藏家们炙手可热的藏品。
鸟们的饭碗当然是重中之重,这食罐和水罐大多是瓷制,水罐也有铜制的。鸟罐口微小,但腹略粗,后面有突出的竹制小鼻,可以卡在鸟笼之上。讲究的是“五罐一堂”,就是两个食罐两个水罐和一个吃软食的抹。食罐中装硬食,如谷子、苏子、小米等。软食一般是鸽食面或是碎羊肉拌鸡蛋。
罐的装饰也是相当讲究的,除山水花卉诗篇外还有很多流行的图案,如靛颏罐中的“红篮鱼罐”,粉红色的“胭脂水罐”。红子笼所用的“紫鹿、紫蟹、红篮云蝠”等。最好的鸟食罐要属康熙年间的官窑名瓷“郎窑红”,据说比钧瓷还贵。

精兵强将
上面说了,养鸟要分好几种,什么人样什么鸟,其实养鸟之人同样也被分出了三类。头一类是专门奔钱去的,过去北京贩鸟的大多是“口外”的老农,他们用窝雏或逮来的鸟卖钱;二是专门以养鸟谋生的人,自己驯好了幼鸟,以便卖个好价钱。三类便是和张大爷一样真正的玩主儿,他们想方设法淘换到好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图的是鸟们能够脱颖而出,心里便有了种特别的成就感。
正因为此,养鸟人才各自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诀,张大爷教了我几招。
养鸟重点是要勤遛,懒人是绝对养不出好鸟的。鸟和人一样,生命在于运动,遛鸟不但可以增强鸟的体质,而且还可以使鸟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谁也不愿意老憋在笼子里不是。难怪行里面有“画眉不离手,百灵不离口”的说法。
另外还要注意几点。首先养鸟人在一段时间内不要总换衣服,鸟不闲主人衣服旧。因为鸟的嗅觉能力不是很强,很大程度上是从衣服上来辨别主人。其次,遛鸟的去回途中一定要注意笼罩的使用。鸟的胆子普遍比较小,不要怕鸟笼被罩上罩子会使鸟憋得慌,其实鸟很适应黑暗中的环境。反而,如果在某种环境下让鸟受惊,那本来挺好的一只鸟就毁了。
遛鸟还要向着三个方面努力。其一,是增强鸟的体质。遛鸟必须甩笼20-30分钟,目的在于增强鸟腿的力量,加强抓杠能力,身体好了健壮了,肺活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叫的时间也就长了。其二,听口。听口就是小鸟学习的过程,注意不要把生鸟放在鸟的正下方,也不要太近,鸟的听觉能力很强,近了反而效果不好。其三,竟鸣。这鸟学了一身本领,总得有拉出来练练的时候。不过要注意随时观察鸟的动态,如果发现鸟有上蹿下跳、爬底等现象,这是被其他鸟压了(比输)的前兆,说明功夫不到,就应该马上把鸟带走。
培养一只好鸟,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主人的爱心与细心。别看养鸟的老爷们各个五大三粗,但对于鸟们可以细心有加。张大爷讲,这养鸟和养孩子一样,有什么不舒服,家长得随时留心。鸟要“上了火”一定要喂金莲花,平时鸟要吃当年的新小米,鸡蛋要用柴鸡蛋。冬天里的雪水是鸟最好的饮品,夏天也要把自来水冻过以后再喂。鸟的餐具和笼子一定要保持清洁。这些事情虽都没有大事,但最见主人的心思,也是鸟能不能良好生长的决定因素。
手提鸟笼,游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虽然身边的景物多已物是人非,但闭上双眼静静品味那悠扬的鸟鸣,你脑中定会浮现出儿时的一经一幕,那小小的鸟儿赋予了我们几多火热几多乡情。
来源:北京号
作者:京根儿的美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