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夏蚊虫蜱虫活跃期来临,需从两方面应对 | 鲁医健康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34:00    

随着气温升高,蚊虫、蜱虫进入活跃高峰期,山东居民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疾病的风险上升。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光诚强调,公众需从“预防叮咬”和“科学处理”两方面做好应对,尤其警惕蜱虫叮咬后的规范处置,避免因操作不当增加感染风险。

日常防护:“遮盖+驱避+环境治理”三重防线

杨光诚表示,蚊虫、蜱虫主要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日常防护需针对其活动特点采取措施:

物理防护优先: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并塞入袜筒,戴帽子和长手套,减少皮肤暴露;野外活动后立即检查全身,重点查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是否有蜱虫附着,宠物外出后也需同步检查皮毛。

化学驱避辅助:裸露皮肤可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避剂(儿童、孕妇选择专用低浓度产品),避免直接接触伤口或黏膜;室内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定期清理花盆、地漏等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

特殊场景注意:前往草丛、森林等高危区域时,避免在植被茂密处久坐,可提前喷洒驱避剂至衣物表面;过敏体质者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以防蚊虫叮咬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叮咬后处理:区分类型,规范操作防感染

针对不同虫类叮咬,专家给出明确处理指南:

蚊虫叮咬: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冰敷缓解红肿瘙痒,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若出现局部化脓或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荨麻疹),及时就医。

蜱虫叮咬:严禁硬拔、拍打或用酒精、烟头等刺激,正确做法是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口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确保口器无残留,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伤口。若蜱虫已深入皮肤、口器断裂或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叮咬史,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

外出旅行:提前准备,做好健康监测

随着春夏出游增多,杨光诚提醒:

出行前关注目的地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如登革热、疟疾等),提前接种相关疫苗或携带驱避用品;

旅途中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避免接触流浪动物,不生食野生动物;

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和叮咬史,便于医生快速诊断。

“虫媒传染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做好源头防护和及时规范处理。”杨光诚强调,公众需克服“叮咬后无症状就无需处理”的误区,尤其是蜱虫叮咬后,即使无明显不适,若属于高危暴露场景(如山林地区活动),也建议密切观察身体状况,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

相关文章

    鼓楼区成功举办“创业导师基层行”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范专题培训活动

    【来源:徐州市人社局_县区动态】为帮助企业精准识别用工风险,助力企业合法用工,4月11日,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主办、鼓楼区人社局协办的“创业导师基层行”活动在鼓楼区云创科技园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聚焦初创企业发展中的用工管理痛点,吸引辖区内20余家在孵企业负责人及人力资源管理者踊跃参加。本次活动邀

    全球财经连线|美国信用风险上升,美债“定价之锚”地位难保?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依农 上海报道美债遭遇抛售潮美国长期国债正遭遇大规模抛售。截至4月14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仍维持在高位,目前报4.469%。上周,这一基准收益率累计飙升逾50个基点,创下逾20年来的最大单周涨幅。过去被视作“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债,现在反而成了风险聚集地。投资者为何纷纷“逃

    医美的尽头就是修复?李佳琦喊话没钱没闲别做医美

    近日,头部主播李佳琦近日在直播中公开建议“普通女生不要轻易尝试医美”,强调医美并非“变美捷径”,并指出行业存在过度营销、风险隐蔽等问题。李佳琦强调,医美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长期维护的高消费行为,需要“有钱有闲”。例如,单次水光针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消费者容易被夸大宣传误导,该言论迅速引发

    @太原人 应对极端大风天气 这份健康防护指南请收好

    本报讯 近日,我市出现极端大风天气,伴随沙尘、降温等复杂气象条件。4月12日,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皮肤科、神经外科等多科室专家,结合最新气象医学研究成果,为公众提供一份健康防护指南,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急诊科专家建议,避免外出,非必要不出门,减少高空坠物、

    春夏蚊虫蜱虫活跃期来临,需从两方面应对 | 鲁医健康说

    随着气温升高,蚊虫、蜱虫进入活跃高峰期,山东居民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疾病的风险上升。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光诚强调,公众需从“预防叮咬”和“科学处理”两方面做好应对,尤其警惕蜱虫叮咬后的规范处置,避免因操作不当增加感染风险。日常防护:“遮盖+驱避+环境治理”三重防线杨光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