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引大济湟:为300多万人口供水 让100万亩旱田“解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5:31:00    
图片

北干渠二期工程倒吸虹。省水利厅供图

近日,实现全面竣工验收、整体投入运行。这项青海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圆满收官,不仅惠及300多万人口、湟水北岸10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改变当地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干旱农业历史,为青海民生供水带来新的保障,更实现了大通河、湟水水网连通,以优质水源全部承担省会西宁市日均50万吨城市生活供水任务,市区地下水源得到置换,同时保障湟水流域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用水需求,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提供可靠的水资源要素保障。

作为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从1996年开工至今,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蓄水、调水工程体系的建设,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贫水的湟水流域,南北贯通大通河、湟水两大流域,东西联通西宁、海东两市水系,是青海东部城市群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秉持“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理念,统筹推进水灾害、水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据了解,引大济湟工程的投入将为湟水流域农业、工业、生态和城镇生活供水,年总供水量达5.26亿立方米,总控制灌溉面积达100.49万亩(6.7万公顷)。

29年的建设时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参与协同的治水新局面。目前工程已逐步发挥效益,在有效拦截上游洪水,削峰错峰,科学调度基础上,保障西宁市生活用水、湟水流域农业灌溉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上半年,调水总干渠累计调水4625万立方米,向西宁市第七水厂供水4007万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1472万立方米、零碳产业园供水6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3417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湟水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为沿线地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生态修复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待2025年底西宁市四、六水源输水管线联通工程和高位调蓄水池项目全面完成后,“引大济湟”工程向西宁市城镇供水能力可稳定达到50万立方米/日,城区供给原水地下水占比将从69.7%下降至30%。

荐阅读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2025年研学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启动


记者:王臻;

责编:乔明周;

监制:苑玉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

    引大济湟:为300多万人口供水 让100万亩旱田“解渴”

    北干渠二期工程倒吸虹。省水利厅供图 近日,实现全面竣工验收、整体投入运行。这项青海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圆满收官,不仅惠及300多万人口、湟水北岸10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改变当地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干旱农业历史,为青海民生供水带来新的保障,更实现了大通河、湟水水网连通,以优质水源全部承

    内蒙古已投入2.34亿元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

    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自治区科技厅日前公布《2025年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专项(南繁育种)“揭榜挂帅”立项名单》,“优质高产多抗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优质宜轻简栽培谷子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抗逆向日葵新品种选育”等玉米、谷子、向日葵等作物育种领域4个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

    坚持科技赋能 加快产业创新 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武汉7月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近日在湖北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国内唯一一座!在荆州此地发现……

    近日公安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获取一条重要文物线索系荆江分洪工程重要配套设施——黄水套升船机其独创设计在分洪救援中作用显著见证着防洪智慧和工程价值特殊设计保障分洪安全黄水套升船机位于荆右干堤620+401公里处,是荆江分洪工程的关键配套设施。其独创的斜面牵引设计可在分洪时,通过单钢缆牵引系统将长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丨太子河抽水蓄能电站开始全面施工

    钻机的震动声,穿过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羊角沟村的山谷,山涧里回荡着钢铁与岩层的交响。在辽宁太子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三洞一路”施工现场,履带碾过碎石,塔吊划破天空,153台重型机械组成的钢铁方阵和200余名身着反光背心的建设者共同勾勒出电站的施工景象。这个承载着电网调峰使命的超级工程,正式进入全面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