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阚海舟
体验采茶乐趣、品味茶汤清香、探险茶园栈道、沉浸茶艺研学……今年“五一”假期,跟着地理标志游湖北、品味茶文化成为热门旅游路线。
湖北茶,从神农的传说中走来,于陆羽的《茶经》中留香。截至目前,湖北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7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茶叶占据重要份额。
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理标志不仅是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从恩施玉露的蒸青古法到宜红工夫茶的工业遗址,从伍家台贡茶的全球叙事到天门茶经楼的文明溯源,地理标志不仅承载着地域特色,更成为文旅融合的“超级纽带”,串联起生态、产业与人文,书写着乡村振兴与文化出海的新篇章。
一片叶子激活文旅新业态
品一杯恩施玉露,再加入土家摆手舞的欢乐人潮;来自唐朝的蒸青技艺传承至今,依旧是蒸蒸向上的模样。
地理标志的本质是地域特色与人文积淀的双重认定。恩施玉露,植根于硒都沃土,传承唐代蒸青工艺;伍家台贡茶以仙山贡水生态禀赋和传统匠心技艺优势,打造出“中国驰名商标”。
在位于芭蕉侗族乡的恩施玉露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2000余件藏品实景还原了万里茶道景观,呈现了从唐、宋逐步演变至今的饮茶方式,全面展示中国蒸青绿茶及恩施玉露的发展史。
在位于宣恩县的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呈螺旋状的茶园随山势起伏,茶山秘境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体验七彩茶道、隆恩茶道、云中茶道……离茶山约18公里处的仙山贡水兴隆老街上的制茶小屋、茶展示空间,中外游客沉浸式体验伍家台贡茶摊青、杀青、揉捻等制茶流程,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特别喜欢伍家台贡茶独特的自然口感,回味甘甜。”来自德国、法国等地的游客感叹。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地理标志赋能茶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恩施州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恩施以地理标志为载体,挖掘地理标志的文化元素,编撰一批茶文化书籍,整理创作“恩施玉露之歌”等一批茶歌舞节目,开发出恩施玉露寻根游、蒸青名茶溯源游、非遗技艺体验游等产业融合项目,吸引着茶商及游人纷至沓来。在伍家台贡茶小镇,已建成集贡茶文化博览、茶园休憩、茶乡养生、茶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中国贡茶小镇旅游区。
地理标志跨界破圈成长
“真美啊,陆羽故里名不虚传!”站在天门茶经楼上,遥望陆羽雕像和竟陵美景,来自北京的茶旅研学爱好者赵先生感叹。
茶经楼位于陆羽故园,一共十层,对应着《茶经》的一至十章。拾级而上,如同穿梭于《茶经》之中。不远处的陆泉生态茶园,茶农们背着背篓、挎着篮筐,灵巧地穿梭于青绿的茶树间。
“不少外国茶友也到茶园游玩,去年,我们就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外国友人。”茶园负责人张芬介绍。
天门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门以陆羽文化IP为依托,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了集陆羽故园、博物馆、唐街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圣故里园景区。同时,积极培育茶种植休闲体验基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互动新格局。
青山如黛,茶垄似龙,在位于宜昌市宜都市的大风口宜红茶叶公园,游人如织。登山赏茶、文艺展演、制茶竞技……茶旅活动丰富多彩,采茶人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茶田垄间,穿上西兰卡普的游客们举起手机,用镜头将茶山春色实时传递。
在宜都宜红茶工业遗产博物馆,闲置的毛茶仓库改造成“红茶实验室”,游客在此参与茶黄素检测、拼配实验,感受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宜红工夫茶,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名录。”讲解员介绍,该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团体,仅去年就有超3万人前来研学。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湖北省强力保护地理标志,奋力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宜红工夫茶”等14件地理标志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孝感米酒”等6件地理标志入选国家“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已建成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恩施玉露”“襄阳高香茶”被列入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多个品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破百亿。未来,随着“地理标志+文旅”模式的深化,湖北茶产业将催生更多“诗与远方”的故事,让世界品味中国,品味荆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