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病死率高达20%!“五一”出游谨防蜱虫叮咬,预防指南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2:15:00    

近日

南京一位老人去野外钓鱼

5天后突发高热、呕吐、腹泻

就医后被确诊为

蜱虫叮咬引起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且已发生肝损伤和心肌损伤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高达20%。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且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相关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的居民,以及前往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发病风险与蜱虫叮咬因素密切相关。

“五一”小长假临近

游山玩水、赏花踏青

千万别忽视了蜱虫这个草丛“杀手”

被叮咬后处理不当

可能面临致命风险!

小小身体 暗藏“杀”机

蜱虫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它的身形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但吸饱血后,体形能膨胀到黄豆粒大小。

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并引发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被叮咬后“四步走”

  • 拔:正确拔出蜱虫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 清:彻底清洁伤口

拔出蜱虫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并用酒精或碘酒消毒,避免感染。

  • 观:密切观察症状

叮咬后两周内,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缺乏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 存:保存蜱虫样本

可以将拔出的蜱虫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若后续出现症状,可将其提供给医生或属地疾控机构,便于检测和诊断。

预防蜱虫“五部曲”

  • 穿对衣

勿在草地、灌木丛、森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久留,尽量穿长袖衣裤、长袜,减少皮肤裸露。尽可能穿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

  • 喷对药

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以有效防止蜱虫附着。但需注意,驱避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进行,避免过量。

  • 走对路

尽量选择石板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行走,避开草丛、灌木丛等蜱虫活动区域。

  • 查全身

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应认真检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沟、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澡。

  • 清环境

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驱除。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当前正值蜱虫活动高峰期

蜱虫叮咬后会释放麻醉性唾液

不疼不痒很难察觉

野外活动务必做好防护

“五一”假期出游季

谨防蜱虫“伏击”

相关文章

    病死率高达20%!“五一”出游谨防蜱虫叮咬,预防指南来了

    近日南京一位老人去野外钓鱼5天后突发高热、呕吐、腹泻就医后被确诊为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已发生肝损伤和心肌损伤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

    男子尝一口“芋头”,住4天院!这“山芋”不能接

    近日,深圳市民石先生在山坡散步时,被一株植物吸引,晶莹的水珠挂在叶尖上像极了观音净瓶里的甘露。石先生以为这是一株芋头,看它长得水灵,便将其根茎摘下尝了一口。没想到20分钟后,他的喉咙像被千万根钢针穿刺,呼吸如刀割,还出现呕吐、腹痛,被紧急送到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抢救。光明区人民医院的接诊医生发现,石

    李显龙说特朗普目标很难实现

    来源:格隆汇APP格隆汇4月16日|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14日在与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和工会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演讲,谈及美国征收关税、当前局势对世界的影响等话题。报道说,谈及美国征收关税一事,李显龙称,美国宣布将对部分国家关税暂缓90天,虽然这听起来像是“缓刑”,但人们应做好准备

    知名主持人,自曝曾患精神疾病

    4月12日,主持人齐思钧在直播中首次公开自己在2022年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引发热议。齐思钧称自己服用了一年的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同时进行了为期大概两年半的心理咨询。他表示:“一切都过去了,我经历过来了,一切都在向好。现在是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态度讲述这件事。”齐思钧称希望大家不要过于紧张,一起正确看

    手抖、动作变慢、肢体僵硬……警惕!可能是帕金森病

    生活中,许多人出现过手抖或者身体其他部位不由自主微微颤抖的情况,人们往往并不在意,其实颤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危险的“抖”疾病:小脑萎缩、脑卒中、脑瘤症状:这类疾病常表现为意向性震颤,也就是肢体在越接近目标物体的时候,震颤幅度越大。此外,还常伴随言语不清、眼球震颤、动作不协调等症状。难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