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10:0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提出,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开展人才供需关系前瞻性分析。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鼓励高校建立更灵活的学习制度,完善转专业、辅修其他专业等规定。

《意见》明确,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挖掘国家重大战略等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为帮扶对象提供服务和援助,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就业帮扶要求,实施“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项目,有序扩大培训覆盖面。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毕业生求职意向等,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工作评价结果使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重要因素。

《意见》要求,巩固支持保障体系。建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推广数字化就业服务新模式,建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和良好氛围。强化组织实施,增强工作合力。

相关文章

    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公安部:从五个方面着力

    中新经纬7月23日电 公安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亓延军23日表示,公安机关是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者,也是参与者。近日,公安部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体系作出全面部署,下步还将专门出台文件,制定针对性具体措施。总的来说,从五个方面着力:着力服务创新发展,更加主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召开

    本报讯 (记者 乔欣) 7月1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第四十七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传达学习赵乐际委员长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研究贯彻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黎明主持。杨逢春、尼玛卓玛、吕刚、王敬斋、陈东昌出席,刘同德列席。会议指出,

    引大济湟:为300多万人口供水 让100万亩旱田“解渴”

    北干渠二期工程倒吸虹。省水利厅供图 近日,实现全面竣工验收、整体投入运行。这项青海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圆满收官,不仅惠及300多万人口、湟水北岸10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改变当地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干旱农业历史,为青海民生供水带来新的保障,更实现了大通河、湟水水网连通,以优质水源全部承

    内蒙古已投入2.34亿元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

    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自治区科技厅日前公布《2025年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专项(南繁育种)“揭榜挂帅”立项名单》,“优质高产多抗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优质宜轻简栽培谷子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抗逆向日葵新品种选育”等玉米、谷子、向日葵等作物育种领域4个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

    坚持科技赋能 加快产业创新 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武汉7月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近日在湖北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