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兰 山
贺兰之山五百里 ,极目长空高插天。
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
旷野旌旗鸣晓日,高风鹰隼下长川。
昔年僭伪具尘土,犹有荒阡在目前。
——金幼孜《出郊观猎至贺兰山》

巍峨险峻的贺兰山位于内蒙古和宁夏的交界处,连绵180千米,东面是辽阔的银川平原,西面为浩瀚的阿拉善大沙漠。贺兰在蒙语中意为“黑色的骏马”,贺兰山也如骏马般雄伟、峻峭,最高峰海拔3556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这里峰峦叠翠,崖壁险峭,森林茂盛,早在西夏王朝时期,就已被人们当做避暑胜地,民族英雄岳飞曾写下“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美诗句。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于贺兰山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羌戎所占据。西晋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居住在漠北的13万匈奴人南迁,其中有一个部落叫贺赖部,在“流沙”以东水草丰盛的群山中游牧,贺兰山故以此部落而得名。到隋唐时贺兰山曾彼突厥和回族作为其游牧之地。
宋朝时期,这里成了西夏同蒙古争夺的要地。到了元朝,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宁夏是吐蕃族的一部分,首都是贺兰山。清代康熙年间,蒙古族将领和罗理归顺清廷及出征西藏、青海功劳显著,朝廷为表彰其战功,划贺兰山以西为牧场,将其所属部落列入内蒙古四十九旗之列,名为阿拉善额鲁特旗。贺兰山呈一钩弯月状,地势险要,有头关、大武口等多处交通孔道,易守难攻,为历代帝王所重视。千百年来,四季交替,大地运行,世事变幻,贺兰山默默见证着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
贺兰山巍然屹立于西北黄土高原上,山势雄伟,峻峭挺拔,峰峦叠翠。蒙古语“贺兰山”即骏马之意。滚钟口、小滚钟口俗称小口子,距银川区33千米,是贺兰山观景和避暑的绝佳去处。此处三面环山,山口东开,地形宛如横卧的巨钟。钟铃山位于景区中央,似“钟之铃锤”,故而得名“钟铃山”、“滚钟口”。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树木葱茏,雄伟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曾在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还保留着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遗址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仍俯拾皆是。明清时,这里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斗母宫、大悲阁、小洞天、晚翠阁、兴隆寺、关帝庙、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据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的点缀其中。
山内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于三座山峰山。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位于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有泥塑彩像,两面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极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
在滚钟口南面,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故被人们称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砚石笔架山”。若顺台阶拾级而上,登临山巅“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瞰,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眺,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尽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能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朝晖夕映时,还能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可与“蛾眉宝光”相媲美。6月暑日,于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可谓奇景。
滚钟口景区北部有一条忽宽忽窄、蜿蜒曲折的深沟,因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林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嶙峋,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沟间立一巨石,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茵茵,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苏峪口森林处于贺兰山的腹地。苏峪口位于银川市西北约20千米处,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苏峪口森林有数十万亩林区,墨绿的林海盖满高坡深谷,于登山路上,望美丽的风景,听满耳的松涛,犹如置身尘世之外。经一二架坡,至三架坡的坡顶,人已处于林海之中。低头看百丈悬崖,放眼望苍翠的葱郁的森林,古松立于峭壁,残雪留存山顶。雄伟险峻的景致,明代金幼孜有诗赞之:“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
贺兰山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主要有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于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贺兰山腹地200多千米内,就有遗存岩画20多处,是我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距银川50余千米,山势险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峰峦叠翠,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神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人首像为主的岩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根据专家考证,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多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刻,还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刻制方法,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富有想象力,让人有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觉。众多岩画为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俗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可谓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有极高的考古、艺术价值。
贺兰山在漫漫沙海之中如横卧一条绿色的巨龙,形成一道绿色屏障,阿拉善大沙漠狂风沙砾暴戾东进,在它面前却寸步难行。贺兰山有悠久的历史,它不愧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明代诗人王逊写有:“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白难融。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的诗句来赞美贺兰山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