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作为我们日常不可少的主食,尤其是南方人,更是不可或缺,但是就是对于这么一个日日见,天天吃的必需品,你了解多少?比如黑米补肾、糯米排毒、糙米助消化等等,你知道多少?还是只是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吃饱不饿就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不同的米所带给你的意想不到的功效~
1.黑米---最补肾
《古农医书》记载:黑米“滋阴补肾,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等功效;可入药入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症、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则可延年益寿。
黑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磷、铁、锌等物质,它能有效提高人体的血色素和血红蛋白(贫不贫血就它的值)的含量,有利于保护心血管和儿童大脑、骨骼的发育,有利于防治头昏目眩、白发、眼疾、腰膝酸软、肺燥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肾虚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另外对于产后虚弱,病后体虚及肾虚等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注意事项:黑米粥若不煮烂,不仅多数招牌营养素不能溶出,而且多食后还有引起急性肠胃炎的隐患,对消化功能较弱的孩子和老弱病者更是如此。因此,黑米最好先浸泡一夜再煮,另外消化不良的人不要吃未煮烂的黑米。病后消化能力弱的人也不宜急于吃黑米,可吃些紫米来调养。
2.粳米---最滋补
用来做米饭的普通大米又称为粳米,粳米是大米的一种。呈半透明卵圆形或椭圆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胀性小,但黏性大。作为日常食用米,它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它的主要功效是:健脾胃、养阴生津,粳米粥的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不宜多食。
3.小米---最养胃
众所周知的小米最养胃,小米非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所以又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
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康复良品。
注意事项: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脾胃偏虚寒、糖尿病患者应少喝粥。另外胃部反酸者不适合喝小米粥,因为不但它不会养胃,还会使胃部反酸更加厉害。胃部反酸适合吃一些干馒头片、干面包等干性东西。如急性胃肠炎早期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适合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粥来养胃。正确喝粥才能起到养胃的作用哦~
4.糯米---最排毒
糯米又在北方被称作江米,(作为北方人,小编小时候最常听到的糯米就是在林正英前辈的僵尸片中...),它含有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
糯米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滋补品,能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补虚、补血、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适用于虚寒性胃痛,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不振、气虚引起的气虚自汗、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痘疹痈疖等症。
5.糙米---助消化
所谓糙米,就是将带壳的稻米在碾磨过程中去掉粗糠外壳而保留胚芽和内皮的“浅黄米”。糙米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都比精白米要高。
《本草纲目》中认为,谷芽能消烦、益精、健脾、止泻,对人体大有裨益。 中医认为糙米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镇静神经、促进消化吸收。
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于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有效。糙米相较于精白米更有营养,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机率,还能保持内分泌平衡。糙米适合一般人群食用,但由于糙米口感较粗,质地也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煮前可以将它淘洗后用冷水浸泡过夜,然后连浸泡水一起投入压力锅,煮半小时以上。
6.薏米---最养颜
薏米又称薏仁米。薏米的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世界禾本植物之王”。薏仁米营养丰富,含有意苡仁油、薏苡仁脂、固醇、氨基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成分和维生素b1、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经,对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等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粥的做法:武警总院中医科主任李勇建议:一定要先泡,先用大火把水煮开,煮开之后再用小火慢慢煮,它才能慢慢煮出米油来,这样米里面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才能充分混到粥里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人体起到充养作用。当然加上一些山药、红枣、健脾益胃的效果会更好。